课题教学目标。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课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复习。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总结相关知识点,做相关练习。
了解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常见的题型及解题策略。
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了解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常见的题型及解题策略讨论法、讲授法、归纳法。
导入合作学习。
复案。一、知识梳理(阅读《步步高》102页表达方式知识储备)
从理论上讲,表达方式有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不过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因此“表达方式类”技巧的考查主要着眼于描写、抒情类手法。
需要注意的是:抒情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
工笔、细节描写等。
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考点提醒:表达特色题的重要特征:简手法重分析。
二、手法辨析。
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描写手法。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视听结合、有声有色或声色结合)
4、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白描手法、视听结合、空间变换)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抒情手法。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哀景哀情))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情)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6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通过繁花似锦,蝶舞莺啼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赞颂和自己此时的欢愉心情。)
7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
5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8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前两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两句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借古讽今)(作者颇显豪气。)
三、规范答题:
高考体验】202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全联视听结合(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从视觉角度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
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
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从听觉角度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诗句妙处试题解题思路:①描写了哪些形象和景象?
从哪些角度来写描写的?有什么好处?③怎样描写这些形象和景象的?有什么作用?④哪些字用得精妙?妙处是什么?
如何形成答案?(先概括,后简析运用和作用)竹叶的音响追逐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这一联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上句写出光影的变化,下句写出竹叶声的飘荡,两句表现出轩中环境的幽静。
表现出轩中人生活的闲适。
采用了拟人手法,分别写出竹梢影追随茶碗而变化的动态美和竹叶声随着篆烟飘荡的动态美。
“从”“逐”两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与④重合)将后四项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答案。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这首诗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分析:①这一联描写了竹梢影和竹叶声两个形象,描写了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通过茶碗来写竹梢影进入轩中,通过篆烟来写竹叶声音飘来,将景象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两首诗在描写方式上有何不同?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请分析。
答题要点:(鉴赏诗歌的景和情)1、从“景”的角度:
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2、从“情”的角度: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总结分析表达技巧类的一般答题思路:
1)明确诗句中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抒情方式)(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方式。(3)指出作者情感(作用)四、真题演练。
202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他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鉴赏: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
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202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饧[xíng]糖稀)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从题干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关键词:“上片”、“怎样”、“借景抒情”。可见,题目要求考生从“上片”中找到景物,并从中看出词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其中“怎样”一词要求学生尽量在“手法”上考虑一下。重难点在于把握词人的情感上。)
答案示例】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哀景,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苦之情。
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思乡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的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拓展: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2)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赏析: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李白有《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是遥远的意思。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此句谓寒食节将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
“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五、课后作业。
完成《步步高》102页第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描写
学习目标 1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时能从描写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2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3 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学习难点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简析及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1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二。一 复习目标 1.了解高考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2.总结古代诗歌技巧题的答题思路。3.提高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二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参见优化设计古代诗文阅读之学案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完成下列题目 1.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2.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