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二。
一、复习目标:
1. 了解高考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2. 总结古代诗歌技巧题的答题思路。
3. 提高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二、掌握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参见优化设计古代诗文阅读之学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完成下列题目)
1.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
2.熟记常见手法作用及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效果(见优化设计p197-198)
常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见优化设计p199-200)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见优化设计p202)
常见结构技巧及效果(见优化设计p203-204)
三、典题例放。
一) (17年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分析下列选项考查内容及正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环境描写,衬托)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比喻及效果)
二)(17年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2.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抒情方式)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三)(1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2.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16.b(“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两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莺声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b选项中,通过“雁声急”和“客程遥”可以看出,诗句通过雁声的凄惨、归家路途遥远来渲染作者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四)(1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2.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综合考察)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五)(1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明确: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四、归纳思路:
五、课后对点练。
一)【17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采地黄者。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插:也同“锸”。铁锹。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2 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板块一鉴赏修辞手法。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 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1 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 寻梅 的执着与艰难的。答。2 ...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 1
古代诗歌鉴赏 负重的花边。诗歌的表达技巧。课程简介 古代优秀的诗人或逞才使气指点江山,或独抒心志描景绘色,精妙的词句中常会融进光影色彩的渲染,讲求动静虚实的结合。研究诗歌,停留在专有名词的记忆层面,看到的只是鲜花玲珑的花边,要想领略鲜花独有的芬芳娇艳,就要深入挖掘花边所圈拢的色彩气息,体悟技巧和它背...
古代诗歌鉴赏 技巧
一,课前热身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答案 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 复恐匆匆说不尽 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 是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