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技术 高级 复习

发布 2021-04-19 17:46:28 阅读 6533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笔记整理。

绪论。内容讲解】

一、微生物。

概念: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 )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寄居人类)

正常菌群:指定居在人类**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上的各类非致病微生物,非但无害,而且具有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和提供某些营养物的作用。

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原属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不会引起疾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微生物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此时该菌可致病。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染。

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是医学微生物中要研究的主体。

二、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对人类致病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只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很小一部分。

临床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临床微生物学:

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

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3.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①病原学诊断;

②药物敏感试验;

③环境、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

④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质量;

⑤细菌学分型试验和同源性分析;

⑥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

⑦建立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体系,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

1.确保分析前质量临床标本可靠。

2.全面了解机体正常菌群。

3.保证检验质量、快速准确提供信息。

4.微生物学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结合患者病情,并对分离菌进行定性、定量及定位分析,方可保证检验结果符合临床诊断。

5.加强与临床联系。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现状、发展和展望。

(一)感染性疾病的现状。

1.易感人群不断增加。

2.新病原体不断出现、已控制的病原体死灰复燃。

3.感染因子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4.细菌耐药和医院感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二)快速诊断方法的发展。

1.改变流程、缩短报告周期。

2.非培养快速鉴定。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

(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五)愿景和展望。

【例题】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d.细菌。

e.立克次体。

[答疑编号502383010101]

【例题】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b.骨骼。

c.肌肉。d.血液。

e.外耳道。

[答疑编号502383010102]

本章小结:一、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临床微生物的思路和原则。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 考点。◇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 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菌的特殊结构。

◇ 细菌l型。

【内容讲解】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大小:形体微小,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形态:◇ 球菌。

◇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八叠球菌。

◇ 杆菌。◇ 螺形菌。

◇ 弧菌;螺菌。

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①培养条件;②机体内生态环境;③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

二、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1.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①维持菌体固有形态并起保护作用。

②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存在微孔)

③细胞壁上的抗原决定簇,决定着菌体的抗原性(蛋白)

④细胞壁是鞭毛运动的支点。

◇ 革兰阳性菌( g+菌)

◇ 革兰阴性菌( g-菌)

化学组成。◇ 基本成分:肽聚糖。

◇ 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

◇ g-菌特有成分:外膜。

肽聚糖。细胞壁(革兰阳性菌)

细胞壁(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2.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

结构——脂质双层。

化学成分——脂质、蛋白质、少量多糖。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①物质转运。

②生物合成。

③呼吸作用。

④分泌作用。

中介体:又称中间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管状囊状结构。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人称之为类线粒体。

3.细胞质。

(1)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质:一条细长的闭环双链dna反复盘绕卷曲而成的块状物。核质决定细菌性状和遗传特征,是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闭环dna分子,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胞质颗粒:又称内含物,包括多糖(如糖原、淀粉等)、脂类、磷酸盐等。异染颗粒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白喉棒状杆菌)。

(二)特殊结构。

1.荚膜。概念: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

功能: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细胞因子的伤害)

②致病作用(肺炎链球菌)

③抗原性。④鉴别细菌的依据(荚膜肿胀实验)

2.鞭毛。概念: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分类: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功能:(1)细菌的运动器官。

(2)致病作用(有利于细菌进入粘液层)

(3)抗原性(其本质是蛋白质)

3.菌毛。概念: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菌毛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硬而多,须用电镜才能看到。

种类及功能:

◇ 普通菌毛: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 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结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经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雄性菌(f+菌),雌性菌(f-菌)

4.芽胞。概念:某些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脱水浓缩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生物学意义:

(1)某些疾病的潜在传染源。

(2)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具有重要鉴别价值(大小、位置,破伤风,芽孢位于顶端,肉毒梭菌押宝位于中间部位)

(4)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繁殖体。

三、细菌l型(非典型形态与结构)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在某种情况下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当其合成受到抑制时,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原生质仅被一层胞膜包绕,一般呈球形,称原生质体。革兰阴性菌经溶菌酶处理后,因其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且可保留某些或全部的外膜保护,内部渗透压又比革兰阳性菌低,故形成一种对低渗环境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圆球体,或称原生质球。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通常将能有效生长和增殖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称为细菌l型。

因是在法国lister研究院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壁缺陷细菌,故取lister的第一字母l命名。细菌l型呈明显的多形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卵圆形、膨大的杆状或长丝状。染色时不易着色,染色性常发生变化。

革兰染色大多呈阴性,被染成红色,且着色不均匀;由于细胞壁缺陷程度不一,在同一视野中可出现阳性、阴性混杂现象,或菌体内出现革兰阳性浓染颗粒。细菌l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细菌l型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可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

①“油煎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深陷人琼脂中;四周较薄,由透明的颗粒组成,在低倍镜下观察菌落呈“油煎蛋”状。

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型菌落):整个菌落由透明的颗粒组成,无致密的核心。

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菌落中心如典型l型菌落,但周边呈丝状。

【例题】细菌的测量单位是。

e.μm[答疑编号502383020101]

【例题】具有黏附能力的细菌结构是。

a.荚膜。b.鞭毛。

c.菌毛。d.芽胞。

e.中介体。

[答疑编号502383020102]

【例题】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b.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c.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d.破坏细胞膜。

e.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答疑编号502383020103]

【例题】革兰阴性菌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壁磷壁酸。

c.膜磷壁酸。

d.外膜。e.脂类。

[答疑编号502383020104]

【例题】关于细菌l型,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细菌l型是遗传性变异的细菌。

b.细菌l型是细菌失去细胞壁所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

c.细胞壁的缺陷主要是肽聚糖的缺陷。

d.细菌l型在脱离诱导剂后可回复为原来的细菌。

e.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导致细菌l型的形成。

[答疑编号502383020105]

本章小结:一、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l型。

细菌的生理。

考点。◇ 细菌的化学组成。

◇ 细菌的物理性状。

◇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 细菌的代谢。

【内容讲解】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基本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

特有的化学物质: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吡啶二羧酸(dpa-酮基-3-脱氧辛酸(kdo)、脂多糖(lps)等。

细菌含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rna主要存在于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则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占细菌干重的3%左右。dna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是指导细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的dna碱基配对是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与胞嘧啶(c)。每种细菌dna中的g+c含量摩尔百分比有一定范围,变化不大,不受菌龄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 带电现象。

◇ 表面积细菌体积虽小,但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远比其他生物细胞要大。细菌的表面积大,有利于菌体内外界的物质交换,故细菌生长繁殖迅速。

◇ 光学性质细菌细胞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在菌体上,一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光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

◇ 半透性与渗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使细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具有半透膜性质,可允许水分子通过,而对其他物质则有选择性通过作用。细菌吸取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均有赖于这种通透作用。

革兰阳性菌体内渗透压高达506.625~2533.125pa;革兰阴性菌也有506.

625~607.96pa。细菌具有坚韧的细胞壁,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并能保护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中不致膨胀破裂。

三、细菌的营养。

1.营养类型。

2.营养物质。

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等五类。

3.营养机制。

转运的方式:①离子转运;②透性酶转运;③磷酸转运系统。

转运途径:①被动扩散;②主动吸收;③基团转位。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2.合适的ph 7.2~7.6

3.适宜的温度 35~37℃

4.必要的气体。

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可将细菌分为:

(1)需氧菌:必须在有氧(空气)的情况下才能生长。

(2)微需氧菌:在5%~6%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肠道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4)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

co2(5-10) %生长(脑膜炎奈瑟菌)

五、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方式:无性二**。

代时:20~30min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曲线:

(1)迟缓期:适应阶段。

(2)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

(3)稳定期: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4)衰亡期:细菌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

酶催化整个细胞的全部代谢活动。

能量代谢。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是以生物氧化作用而获得的。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合成的菌体脂多糖。

(2)毒素:

◇ 内毒素:g-菌的脂多糖。

◇ 外毒素:g+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3)侵袭性酶:有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如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

注:毒素和侵袭性酶在细菌致病性中甚为重要。

(4)色素:

◇ 水溶性色素。

◇ 脂溶性色素。

注:有鉴定作用。

(5)抗生素。

(6)细菌素。

(7)维生素。

【例题】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

a.充足的营养。

b.合适的酸碱度。

c.适宜的温度。

d.必要的气体。

e.琼脂。[答疑编号502383030101]

【例题】细菌特有的化学物质有。

a.肽聚糖。

b.磷壁酸。

c.二氨基庚二酸(dap)

d.吡啶二羧酸(dpa)

e.脂多糖(lps)

[答疑编号502383030102]

【例题】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答疑编号502383030103]

【例题】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a.色素。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答疑编号502383030104]

微生物高级试题

微生物。单选题。1 滴定分析主要用来测定成分含量在 以上的物质。2 微生物的奠基人是 3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符合 的规定。4 gb 4789.3 2010 食品微生物学大肠菌群的测定 选取菌落数在 15 150 cfu之间的平板,分别计数平板上出现的典型和可疑大肠菌群菌落进行计数。5 细菌的菌体繁殖过...

2019微生物检验员培训

一。基础知识。一 微生物基础知识。1.培养基。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 繁殖 代谢的混合养料。由于微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类型,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加之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使用的原料也各有差异,但从营养角度分析,培养基中一般含有微生物所必需的碳源 氮源 无机盐 生长素以及水分...

微生物期末复习

菌种保藏的原理。选择优良的纯种,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利用低温 冷冻 干燥 隔氧等手段和方法,降低菌种的代谢速率,终止菌种的生长繁殖,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延长菌种的保藏期。保藏的目的。选择不同发酵菌种所适宜的保藏方法,保持菌种较高的存活率,避免菌种死亡和生产性能的下降,防止杂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