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学院微生物期末复习

发布 2021-04-19 17:39:28 阅读 3664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一)细菌的形态。

基本形态。球状: 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螺旋状: 菌体回转如螺旋,螺旋数目和螺距大小种而异。鞭毛二端生细胞壁坚韧,菌体较硬。

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形似“c”字或逗号,鞭毛偏端生。

螺旋体菌:菌体柔软,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

二)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是um

大小的测量方法。

显微镜测微尺。

显微照相后根据放大倍数进行测算。

5、染色。由于细菌细胞微小又透明,一般先要经过染色才能作显微观察。

简单染色法。

正染色法革兰氏染色。

鉴别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

死菌芽孢染色法。

细菌染色负染色:荚膜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

活菌用美蓝或ttc等作活菌染色。

二、细胞的细胞结构。

一般结构: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

特殊结构:部分细菌具有的或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

一)细胞壁。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结构。约占干重的10~20%。

1、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细胞外形;

保护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损伤;

是鞭毛运动所必需的支点;

阻挡有害物质进入;

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2、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原核微生物特有的成分)还结合有磷壁酸、脂多糖、脂蛋白等成分。

不同种类的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完全相同。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菌和革兰氏阴性(g-)菌两种。

g+菌细胞壁化学组成以肽聚糖为主。这是原核微生物所特有的成份,占细胞壁物质总量的40~90%。

磷壁酸又名垣酸,是大多数g+菌所特有的成分,约占细胞壁成分的10%。

2)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

g-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比g+更复杂。主要成份为:脂多糖、磷脂、脂蛋白、肽聚糖。

g-有肽聚糖,仅占细胞壁干重的5~10%。肽聚糖结构与g+相同,但短肽尾中的3号位上l-lys往往被其他二氨酸取代

外壁层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蛋白。

3)g+ 细菌与g -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又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呈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二)细胞膜与间体。

1)细胞膜概念:

细胞质膜,又称质膜、细胞膜或内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厚约7~8nm,由磷脂(占20%~30%)和蛋白质(占50%~70%)组成。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模型:

a. 磷脂。

b. 液态镶嵌模型。

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

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

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

脂质分子间或脂质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

脂质双分子层犹如一“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

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状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3)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 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

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4)间体(mesosome,或中体):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青霉素酶分泌、dna复制、分配以及细胞**有关。

间体”仅是电镜制片时因脱水操作而引起的一种赝像。

三)细胞质和内含物。

1)概念:细胞质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含水量约80%。

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为核糖体、贮藏物、多种酶类和中间代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少数细菌还有类囊体、羧酶体、气泡或伴孢晶体等。

2)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质中的一种核糖核蛋白的颗粒状物质,由核糖核酸(60%)和蛋白质(40%)组成,常以游离状态或多聚核糖状态分布于细胞质中。其沉降系数均为70s。它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3)气泡。功能:调节细胞比重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o2和营养物质。

4)颗粒状内含物。

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

异染粒。颗粒大小为0.5~1.0μm,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一般在含磷丰富的环境下形成。功能是贮藏磷元素和能量,并可降低细胞的渗透压。

聚-β-羟丁酸(phb)

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多糖类贮藏物糖原粒。

淀粉粒。在真细菌中以糖原为多糖原粒较小,不染色需用电镜观察,用碘液染成褐色,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有的细菌积累淀粉粒,用碘液染成深兰色。

硫粒。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

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四)核区。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五)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 概念。

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2)观察和判断细菌鞭毛的方法。

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

鞭毛长度:15~20μm;直径:0.01~0.02μm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鞭毛染色和暗视野显微镜。

根据培养特征判断:半固体穿刺、菌落(菌苔)形态。

2、菌毛。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每个细菌约有250~300条菌毛。有菌毛的细菌一般以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居多,借助菌毛可把它们牢固地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的粘膜上,进一步定植和致病。

性毛(pili,单数pilus)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根。

3、糖被。1) 概念。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

物质。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2)特点。a. 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b. 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

c.荚膜等并非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

中的生存有利。

d. 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3)功能。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

与病原菌的毒性密切相关;

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4、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1)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2)细菌芽孢的特点。

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

产芽孢的细菌多为杆菌,也有一些球菌。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

3)芽孢的耐热机制。

5、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特点:不溶于水,对蛋白酶类不敏感;容易溶于碱性溶剂。

伴孢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因而可将这类产伴孢晶体的细菌制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物农药——细菌杀虫剂。

三、细菌的繁殖。

细菌主要是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后代。其繁殖方式是二**,简称裂殖。

细菌的繁殖过程分为三个连续步骤:

核的**和隔膜的形成;

横隔壁形成;

子细胞**。

另外有的细菌还存在:三**和复**。

1)、二**。

2)、不等二**。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一)、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层,以一个至少数几个微生物细胞为中心而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有许多菌落连成一片时,称为菌苔。

细菌菌落的共同特征:

湿润、黏稠、易挑起,质地均匀,色泽一致,常有臭味等。

第二节放线菌。

一、概念。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

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又接近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

近代生物学技术。

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内的原核微生物,只不过其细胞形态为分枝状菌丝。

二、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主要存在于含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中,其代谢产物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90%由链霉菌产生)

有的放线菌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如**、脑、肺和脚部感染)、植物(如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的疾病。

三、形态与结构。

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

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约1um;

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革兰氏染色阳性(少数阴性);

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

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营养菌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一般无隔膜,直径0.2~0.8 mm,长度差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

2、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可覆盖整个菌落表面。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颜色较深,直径较粗(1~1.4 mm),有的产色素。

3、孢子丝。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又称产孢丝或繁殖菌丝。其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常被作为对放线菌进行分类的依据。

四)生长与繁殖。

繁殖方式:无性分生孢子, 孢囊孢子, 菌丝断裂( 常见于液体培养中,工业发酵。

生产抗生素时都以此法大量繁殖放线菌)

细菌的芽孢是休眠体,而放线菌的孢子是繁殖体。

五)菌落形态。

放线菌的菌落是由菌丝体组成的。主要表现为:质地致密、丝绒状或有皱折、干燥,不透明,上覆盖有不同颜色的干粉(孢子),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常因基内菌丝和孢子所产生色素各异而不一致,因基内菌丝与培养基结合较紧,故不易挑起。

第三节蓝细菌1、概念。

也称蓝藻或蓝绿藻(blue-green algae),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质的光合细菌。

以前曾归于藻类,因为它和高等植物一样具有光合色素---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型光合作用。

2、特性。1)分布极广,生命力极强,有“先锋生物”的美称;

2)形态差异极大,有球状、杆状和丝状等形态;

3)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进行产氧型光合作用;

4)具有原核生物的典型细胞结构:

5)营养极为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多数能固氮,其异形胞(heterocyst)是进行固氮的场所。

6)分泌粘液层、荚膜或形成鞘衣,因此具有强的抗干旱能力。

7)无鞭毛,但能在固体表面滑行,进行光趋避运动。

8)许多种类细胞质中有气泡,使菌体漂浮,保持在光线最充足。

的地方,以利光合作用。

螺旋藻的六个最是什么?

a、蛋白质含量60%左右,而大豆为40%,奶粉为13-22%,瘦肉为16-22%。

b、螺旋藻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其含量是胡萝卜的15倍,在至今发现的天然食物中含量最高)。

c、生育酚(维生素e)含量在植物里最高。

d、(维生素b12)在植物中含量最高。

e、藻蓝蛋白(用于防治癌症)含量高达17%,是植物中之最。

f、sod(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达到2万至6万单位。

第四节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支原体(mycoplasma)

衣原体(chlamydia)

革兰氏阴性细菌,其大小和特性均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

一)立克次氏体。

1、概念。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2、特性。1)某些性质与病毒相近。

专性活细胞寄生物,除五日热(战壕热)立克次氏体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体内酶系不完全,一些必需的养料需从宿主细胞获得;

细胞膜比一般细菌的膜疏松;

可透性膜,使它们有可能容易从宿主细胞获得大分子物质,但也决定了它们一旦离开宿主细胞则易死亡。

揭阳学院《微生物》期末复习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一 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一 细菌的形态。基本形态。球状 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 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 直径 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 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螺旋状 菌体回转如螺旋,...

微生物期末复习

菌种保藏的原理。选择优良的纯种,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利用低温 冷冻 干燥 隔氧等手段和方法,降低菌种的代谢速率,终止菌种的生长繁殖,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延长菌种的保藏期。保藏的目的。选择不同发酵菌种所适宜的保藏方法,保持菌种较高的存活率,避免菌种死亡和生产性能的下降,防止杂菌...

微生物期末复习

微生物复习。1.显微技术。2.微生物制片与染色技术。3.清洗包扎与消毒灭菌技术。4.培养基制备与分装技术。5.微生物接种 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6.微生物菌株选育与保藏技术。7.微生物生长量测定技术。8.微生物分类与鉴定技术。9.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一 显微技术。微生物类群及代表微生物。微生物的个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