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参考化学复习纲要

发布 2021-03-03 13:55:28 阅读 2674

第一章。

1.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2. 由包含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各圈层的自然环境和以生物圈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组成地球环境系统,再与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和技术活动的人类活动圈形成彼此相互间存在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体系。

3. 环境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4.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5.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主要形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机械迁移最重要。

6.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7. 大气层的结构:

⑴对流层(①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6℃②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对流层)⑵平流层(有厚约20㎞的一层臭氧层,臭氧的空间动力学分布主要受其生成和消除的过程所控制:⑶中间层⑷热层。

8.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2,so2,no)

9.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o3,硫酸盐颗粒)

10. 含氮化合物:大气中存在的含量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n2o、no、no2。其中n2o是低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燃烧产生的nox主要是no,占90%以上。

11. 垂直递减率( )0,称为等温气层; <0,称为逆温气层。若 < 表面大气是稳定的; >大气是不稳定; =大气处于平衡状态。

12.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⑴风和湍流⑵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造成的逆温现象(①海陆风②城郊风③山谷风)⑶污染源本身的特性。

13. 大气中常见的自由基:ho ho2 ro ro2 rc(o)o2

14. ho最高含量出现在热带,因为那温度高,太阳辐射强。在两个半球之间ho分布不对称。

自由基的日变化曲线显示,它们的光化学生成产率白天高于夜间,峰值出现在阳光最强的时间。夏季高于冬季。

15. 大气中ho和ho2的**:对于清洁大气,o3的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

o3+hv→o +o2 o+h2o→2ho对于污染大气,如有hno2和h2o2存在,它们光解也可产生ho :hno2+hv→ho +no h2o2+hv→2 ho hno2的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大气中ho2主要**于醛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

h2co+hv→h +hco h +o2+m→ho2 +m hco +o2→ho2 +co大气中甲氧基主要**于甲基亚硝酸酯和甲基硝酸酯的光解:ch3ono+hv→ch3o +no ch3ono2+hv→ch3o +no2 大气中的过氧烷基都是由烷基与空气中的o2结合而形成的:r +o2→ro2

16.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其刺激物浓度的高峰在中午和午后。

形成条件:⑴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⑵大气温度较低⑶强阳光照射。光化学烟雾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出现在中午或稍后。

no2的光解:no2+hv→no+o o +o2+m→o3+m o3+no→o2+ no2

17. 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常见为酸雨。此降水过程称为湿沉降。干沉降:

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8. 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大气中的so2和no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亚硝酸。

19.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⑴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⑵大气中的nh3⑶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⑷天气形势的影响。

20. 大气中co2的主要**:矿物燃料的燃烧。

21. co2在一年内的周期变化呈夏季低而冬季高的结果,因为夏季植物对co2吸收,冬季排放量增大。

22. 大气中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co2、ch4、co、cfcs。

23. 大气颗粒物的消除方式:干沉降、湿沉降(雨除、冲刷)

24. 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分类:⑴总悬浮颗粒物(粒径<100μm)⑵飘尘(粒径<10μm)⑶降尘(粒径》10μm)⑷可吸入粒子。

25. aitken核膜(dp<0.05μm)、集聚膜(0.05μm 2μm)。

26. 无机颗粒物:只含无机成分的颗粒物。 有机颗粒物:含有有机成分的颗粒物。

第三章。27. 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k+,na+,ca2+,mg2+,hco3-,no3-,cl-和so42-

28. 总碱度(甲基橙碱度)=[hco3-]+2[co32-]+oh-]-h+] 酚酞碱度=[co32-]+oh-]-h2co3*]-h+] 总酸度=[h+]+hco3-]+2[h2co3*]-oh-]

29. n/p>100为贫营养湖泊状态,n/p<10为富营养状态。

30. 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1. 富营养化机理:⑴流域污染物排入湖泊(最关键)⑵富营养化湖泊中水化学平衡发生变化⑶湖泊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⑷湖泊内源营养物质的释放。

32. 无机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准金属等污染物,一旦进入水环境,均不能被生物降解,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析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33. 腐殖质:一种带负点的高分子弱电解质,其形态结构与官能团的解离程度有关。

3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⑴盐浓度升高⑵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⑶降低ph⑷增加水中配合物的含量。

35. 溶解度小者,迁移能力小。溶解度大者,迁移能力大。溶解度用溶度积表示。

36. 河流分区段:清洁区、分解区、腐败区(即将结束时溶解氧又复上升)、恢复区、清洁区。

37. 腐殖质分类:⑴腐殖酸:可溶于稀碱液不溶于酸⑵富里酸:可溶酸又可溶碱⑶腐黑物:不能被酸和碱提取。

38. 有机污染物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39. 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用bcf或kb表示。

40. 有机物生物降解存在的代谢模式:生长代谢、共代谢(会区分)

第四章。1.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项体系。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占绝大部分,约占土壤固体总质量90%以上)和土壤有机质。

2. 自然土壤剖面图:覆盖层(ao)、土壤层(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基岩(d)

3. 黏粒:主要为次生矿物,粒径<0.01㎜,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但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较差。

4. 土壤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

5. 我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

6. 当土壤的eh>700mv时,土壤完全处于氧化条件下,有机物质会迅速分解。

7.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⑴土壤的理化性质(含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等)⑵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⑶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⑷复合污染⑸施肥。

8. 不同的植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对重金属的吸收累计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一般顺序为豆类》小麦》水稻》玉米。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为:根》茎叶》颖壳》籽实。

9.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粒上的扩散、迁移,是农药从土壤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的重要过程,主要方式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等。

在这两个过程中,农药的迁移运动可以蒸汽和非蒸汽的形式进行。

10.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和温度及农药本身的性质等。

11. ddt可通过植物根际渗入植物体内,在叶片中累积量最大。土壤中ddt的降解主要靠微生物作用。

第五章。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⑴膜孔滤过⑵被动扩散⑶被动易化扩散⑷主动转运⑸胞吞和胞饮。

2.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前三者统称运转,而排泄与生物转化又称为消除。

3. 吸收: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途径: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和**。

4. 分布: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有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

5. 排泄: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6. 蓄积: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

7.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在于:第一,催化专一性高。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催化作用,而促进一定的反应,生成一定的代谢产物。

8. 根据起催化作用的场所,酶分为胞外酶和胞内酶两大类。

9. 酶根据催化反应类型,分成六大类: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转移酶(催化化学基团转移反应)、水解酶(催化水解反应)、裂解酶(催化底物分子某些键非水解性断裂反应)、异构酶(催化异构反应)、合成酶(与高能磷酸化合物分解向耦联,催化两种底物结合的反应)。

10. 酶按照成分,分为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两大类。

11. 主要戊糖:木糖,阿拉伯糖。主要己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主要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

12. 微生物降解糖类的基本途径如下:⑴多糖水解成单糖:

多糖在胞外水解酶催化下水解成二糖和单糖,而后才能被微生物摄取进入细胞内。二糖在细胞内经胞内水解酶催化,继续水解成为单糖。⑵单糖酵解成丙酮酸:

细胞内单糖不论在有氧氧化或在无氧氧化条件下,都可经过相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丙酮酸。⑶丙酮酸的转化:在有氧氧化条件下,丙酮酸通过酶促反应转化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经酶促反应转成柠檬酸。柠檬酸通过酶促反应途径,最后形成草酰乙酸,又与上述丙酮酸持续转变成的乙酰辅酶a生成柠檬酸,再进行新一轮的转化。这种生物转化的循环途径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简称tca循环。

环境化学复习

1.迁移转化的区别。答 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 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 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而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 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可通过蒸发 渗透 凝聚...

环境化学复习

一 填空题 1 pah 多环芳烃 在紫外光照射下易光解和氧化 也可以被微生物降解。2 气相汞的最后归趋是进入土壤 海底沉积物和天然水体中。3 无机砷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可以与蛋白质的基反应。4 含氢卤代烃与 ho 自由基的反应是它们在对流层中消除的主要途径。5 固体废物具有时空性 废物 资源...

环境化学复习

一 绪论。一 选择题。1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 b hg c pb d as 2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 b hg c pb d as 3 黄河含沙量达 kg m3,为世界之最。a 13 b 73 c 27 d 37 4 联合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