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复习

发布 2022-01-10 22:35:28 阅读 8351

级环境化学讲课稿(十一)〈1次课〉

环境化学总复习。

共讲了八章:

第一章绪论,两节: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

主要概念: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优先污染物、迁移、转化。

知识要点:1.环境化学的任务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在个别环境介质中不同介质间的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生态系统、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消除、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2.特点有①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防治途径;②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的开放体系,变量多、条件复杂,许多化学原理和方法不易直接运用;③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很低;④样品组成比较复杂,会发生存在形态的变化;⑤污染物分布广泛,迁移转化速度快,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3.发展动向有①环境分析化学突出联用仪器技术、连续自动分析和遥感分析;②与人生活和健康密切的酸沉降、臭氧耗损、全球气候变暖等重要问题;③污染控制发展绿色化学。

4.环境污染物的类别。按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四方面。按化学可分九类:

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或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物、有机卤化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当前世界最关注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作用化学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四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大气颗粒物。

主要概念: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逆温(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最大混合层高度、自由基、稳定性、活性、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大气颗粒物。

知识要点:1.地表大气平均压力101.

3kpa,相当于1.034g/cm2的空气,随距地表高度的增加逐渐稀薄,质量的99.9%集中在50km以下。

大气的主要成分氮占78.08%,氧占20.95%,氩占0.

934%,二氧化碳占0.0314%;水一般在1~3%范围内变化。

2.对流层是最低层,厚度随纬度、季节变化(赤道附近16~18km,中纬度地区10~12km,两极附近8~9km,夏季厚冬季薄)。特点①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约降低0.6℃);密度大,占总质量的3/4以上;③地表活动剧烈,主要的天气过程(雨、雪、冰雹)形成在此层;④顶层气体温度特别低。

3.对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50km的大气为平流层,30~35km以下,高度降低,温度变化不大;30~35km以上,高度升高,温度明显增加。特点:①空气的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②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很少天气现象;③15~60km高度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臭氧的空间动力学分布受其生成和消除过程控制。

4.平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80km为中间层,空气稀薄,臭氧层消失,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对流运动非常激烈。海拔高度从80km到约500km为热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更加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加。热层以上的大气为逃逸层。

5.近地面层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多发生在距地面100~150米高度内,发展的条件是平静、晴朗的夜晚。形成等温或逆温,对大气垂直对流运动形成巨大障碍,地面气流不易上升,地面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难以借气流上升扩散。

6.摩擦层底部与地面接触,厚约1000~1500米;地面起伏,有树木、河流等,受热不均匀,具有乱流混合特征;污染物可自排放源向下风迁移、稀释,也可随空气铅直对流运动升到高空扩散。

7.最大混合层高度夜间低,白天升高(可达2000~3000米),逆温较重可以达到零;季节性的冬季平均最大混合层高度最小,夏初最大;最大混合层高度小于1500米,城市会普遍出现污染现象。

8.大气的高压区里存在着下沉气流,使气温绝热上升,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下沉逆温),可持续很长时间、范围分布广、厚度大,会使排放出来的污染物长时间积累在逆温层中不能扩散。

9.不同地形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热状况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在弱天气系统时可能产生局地环流。海陆风、城郊风、山谷风都可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难以扩散。

10.通常用r―h键的解离能(d值)推断自由基r·的相对稳定性。d值越大,自由基r·越不稳定;d值最小的化学键生成的自由基最稳定。有共轭可能的自由基稳定性增加。

11.自由基夺取一价原子,对有机化合物是夺取氢或卤素。要点:①在烷烃的氯代反应中,温度低活性大。

②卤原子夺氢的活性f·>cl·>br·。③氯、溴和烯烃反应,通常发生加成,不发生取代。④自由基的活化能增加,夺氢的能力减小。

⑤分子中有官能团存在,影响α位c―h键强度,增加自由基进攻的活性。

12.自由基反应在气相或液相中十分相似,酸、碱的存在或溶剂极性的改变都没有明显影响。可分为单分子、自由基―分子、自由基―自由基等三种反应;卤代反应是自由基取代反应中最重要的反应,历程:引发(光解)、增长、终止于自由基偶联,生成稳定的分子化合物。

时间约为1秒。

13.光化学反应分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初级过程:化学物种吸收光子形成激发态物种,解离成两个、两个以上新物种或与其他分子反应生成新物种。

次级过程: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发生反应(需其他物种o2或n2存在)。

14.光化学第一定律,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解反应,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基础是电子激发态分子寿命很短、辐射强度较弱时吸收第二个光子的概率很小)。大气污染化学反应多发生在对流层,只涉及阳光,第二定律适用。

15.光子能量与化学键的关系:e=nahc/λ。式中:

e为化学键能kj/mol,na为阿弗加德罗常数6.022×1023/mol,h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c为光速2.

9979×1010cm·s,λ为光子波长nm。通常,化学键能大于167.4kj/mol,波长大于700nm的光不能引起光解。

16.通常认为:240nm以下的紫外光可引起氧分子的光解。较长波长的紫外线可透过臭氧层进入对流层或地面,o2光解的o·可与o2反应生成臭氧,这是臭氧的主要**,也是消除o·的主要过程。

二氧化氮光解产生no和o·离子,o·与o2生成o3(是唯一已知o3的人为**),生成物可把no氧化成no2。hno2的光解可能是大气中ho·的重要**。240~400nm的光不能解离二氧化硫so2,只能变成激发态so2*。

醛类光解是大气中ho2·的重要**。

17.ho·全球平均值约为7×105个/cm3,最高出现在热带,两半球之间分布不对称。光化学生成产率:白天高于夜间,峰值出现在光照最强时。

夏季高于冬季。清洁大气o3光解,o·与水分子作用,是ho·的重要**。污染大气hno2、h2o2的光解,是ho·的重要**。

ho2主要**于醛的光解。大气中最多的甲基,由乙醛或丙酮光解产生。大气中甲氧基主要**于甲基亚硝酸酯、甲基硝酸酯的光解;过氧烷基由烷基与o2结合形成。

18.氮氧化物溶于水可生成亚硝酸和硝酸,与其他污染物共存时阳光照射可发生光化学烟雾。no2光解可产生活泼的氧原子,o·与空气的o2结合生成o3;o3可把no氧化成no2。ho·与ro·可与no直接生成亚硝酸或亚硝酸酯。

no2能与ho·、o·、ho2·、ro2·、ro·等自由基和o3、no3反应。no2与ho·反应,生成hno3(是气态hno3的主要**,对酸雨、酸雾形成起重要作用)。白天ho·浓度高,反应能有效进行。

hno3在大气中光解很慢,沉降是去除的主要过程。

19.烷烃与大气中的ho·和o·发生氢原子去除反应,与ho·反应的速率常数比与o·反应大两个数量级以上。

20.烯烃与ho·主要发生加成反应,形成带有羟基的自由基。还可与ho·发生氢原子去除反应,多数情况下,短碳链烯烃主要去除过程是与ho·反应,较长碳链烯烃在no3浓度低时主要与o3反应去除,no3浓度高时主要与no3反应去除。

21.光化学烟雾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在中午或稍后。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反应:引发反应主要是no2光解,甲醛等化合物在光照射下生成的自由基;碳氢化合物存在是自由基转化和增值的根本原因;no2既起链引发作用又起链终止作用,最终生成pan、hno3等稳定产物。

控制对策: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

22.大气中so2先氧化成so3,再被水吸收生成硫酸,硫酸与大气的nh4+等阳离子结合成硫酸盐气溶胶。冬季、气温低、湿度大、日光弱是产生硫酸烟雾的气象条件。

23.硫酸烟雾型污染物从化学上看属于还原性混合物(还原烟雾)。光化学烟雾是高浓度氧化剂的混合物(氧化烟雾)。它们发生的根源不同:

硫酸烟雾主要由燃煤引起,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汽车排气引起。

24.国际上一直将ph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在考虑背景值时认为将5.0作为酸雨ph的界限更符合实际。

25.降水的组成包括:①大气的固定气体成分,②无机物,③有机物,④光化学反应产物,⑤不溶物。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so42-,其次是no3-、cl-;主要阳离子是nh4+、ca2+、h+。降水的酸度是酸和碱平衡的结果,主要由so42-、ca2+、nh4+三种离子作用决定。so42-主要是燃煤排放的so2;ca2+、nh4+**复杂,天然**为主,与各地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26.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so2和降水中so42-浓度的时空分布有关,so2排放量大,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so42-形成;nh3易溶于水,与酸性气溶胶或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降低雨水的酸度;颗粒物所含金属可催化so2氧化成硫酸,碱性颗粒物对酸起中和作用;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酸雨就减弱。

27.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矿物燃料燃烧是co2的主要**,人们能源利用量增加,co2浓度逐渐增高;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物,降低了植物对co2的吸收,co2浓度上升。气温变暖在全球不同地域有明显差异:

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赤道地区最多平均气温上升1.6℃,高纬度地区竞能上升6℃以上,北半球比南半球更严重。

28.人类活动使水蒸气、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形成hox·、nox·、clox·等活性基团,破坏了臭氧层的稳定。nox清除o3的反应主要发生在平流层中上部,通过o3+o·→2o2,消除臭氧。较高平流层o·的浓度较大,通过o3+o·→2o2消除臭氧;较低的平流层o·浓度低,通过2o3→3o2消除臭氧。

clox·通过o3+o·→2o2消除臭氧。

环境化学复习

1.迁移转化的区别。答 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 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 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而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 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可通过蒸发 渗透 凝聚...

环境化学复习

一 填空题 1 pah 多环芳烃 在紫外光照射下易光解和氧化 也可以被微生物降解。2 气相汞的最后归趋是进入土壤 海底沉积物和天然水体中。3 无机砷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可以与蛋白质的基反应。4 含氢卤代烃与 ho 自由基的反应是它们在对流层中消除的主要途径。5 固体废物具有时空性 废物 资源...

环境化学复习

一 绪论。一 选择题。1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 b hg c pb d as 2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 b hg c pb d as 3 黄河含沙量达 kg m3,为世界之最。a 13 b 73 c 27 d 37 4 联合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