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复习

发布 2022-01-10 22:31:28 阅读 4746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几天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温室效应:大气中成分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流在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 持久性污染物、具有三致作用的化学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效应:概念: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从而导致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大气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程。

污染物大气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以及聚合等反应,转化为无毒化合物,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污染。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大气的主要层次及特点:对流层:(1)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2)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3/4。

平流层:(1)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2)空气比对流云层稀薄的多。

(3)有臭氧层。中间层:空气较稀薄,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热层:空气更加稀薄,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辐射逆温层:由于过程不同而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近地面层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

近地面层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辐射逆温发展条件: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污染源本身特性。

自由基产生的方法:热裂解法、光解法(有机物的光解是产自由基最重要方法)、氧化还原法和诱导分解法。臭氧的光解是大气中羟基的重要**。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特征:

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减速降低。

硫酸烟雾型污染: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性降水: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酸雨,称为湿沉降。

干沉降:大气中酸性物质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共同称为酸沉降。

一次污染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颗粒物;二次污染物:大气中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产生的颗粒物。

大气污染物按粒径分类: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

比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在封闭体系中,[h2co3*],hco3-]和[co3]等可随ph变化而改变,但总碳酸量始终保持不变。而对于开发体系,[co3]、[hco3-]和总碳酸量随ph变化而改变,但[h2co3*]总保持与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天然水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总量。

天然水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质子或经过水解能产生质子物质的总量。

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诱发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因素:盐类浓度升高,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

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位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在一般天然水环境中,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而在有机物积累的厌氧环境中,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介于两者之间者,则其决定电位为溶解氧体系和有机物体系的结合。

生物浓缩因子bcf(kb):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生物降解存在两种代谢方式:生长代谢模式,共代谢模式。

土壤组成: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体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有无数空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

土壤酸度分类:活性酸度,潜性酸度。

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应,又称为有效浓度。

阳离子交换能力强弱因素: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生物膜的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nm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膜孔过滤,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饮。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过程:吸收,分布,排泄,蓄积。

酶的概念酶是一类有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酶催化特点:效率高,酶催化专一性高,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

氮及硫的微生物的转化及存在形式:1空气中的分子氮2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等3氨盐,硝酸盐等无机氮化合物。转化形式:

这三种形态的氮在自然界中通过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不断的相互转化。

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被还原的过程成为反硝化。

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甲基化作用和还原作用。

毒物:毒物是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成发生生物化学的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急性毒作用一般以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效浓度(ec50)来表示。

半数有效剂量或半数有效浓度,若以死亡率作为毒作用的观察指标,则称为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毒物的联合作用: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生物致癌物,物理致癌物。

汞的存在形态: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

汞的甲基化分为生物甲基化和非生物甲基化两种途径。生物甲基化是指在微生物的存在下,通过甲基钴胺素作用将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的过程;非生物甲基化是指在光的作用下,甲基供体(乙酸根、碘甲烷和氨基酸等)将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的过程。甲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并会在生物体内积累,经食物链的富集而威胁人类健康。

另外,汞的甲基化过程还会引起水质的恶化。引起水俣病。镉引起痛痛病。

砷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ph对土壤中砷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ph升高,神的溶解度增大。

原因:由于eh降低,aso43-逐渐被还原为aso33-,溶解度增大;同时ph升高,土壤胶体所带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收能力降低,所以浸水土壤中可溶砷含量比旱地土壤中高。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ops: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特征:能在环境中持久的存在,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具有较高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能够经过长距离的迁移达到偏远的极地地区,在相应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

植物修复去除污染物的方式: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稳定,植物挥发。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能,是污染物氧化分解,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消除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

腐殖质分类:腐殖酸、富里酸、腐黑物。

环境化学复习

1.迁移转化的区别。答 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 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 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而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 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可通过蒸发 渗透 凝聚...

环境化学复习

一 填空题 1 pah 多环芳烃 在紫外光照射下易光解和氧化 也可以被微生物降解。2 气相汞的最后归趋是进入土壤 海底沉积物和天然水体中。3 无机砷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可以与蛋白质的基反应。4 含氢卤代烃与 ho 自由基的反应是它们在对流层中消除的主要途径。5 固体废物具有时空性 废物 资源...

环境化学复习

一 绪论。一 选择题。1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 b hg c pb d as 2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 b hg c pb d as 3 黄河含沙量达 kg m3,为世界之最。a 13 b 73 c 27 d 37 4 联合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