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反思

发布 2021-03-01 00:12:28 阅读 3131

教学反思。

今年我的教学任务分成两个板块:担任初一级(5)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以及负责初一(1)至(6)班的英语口语教学。

乍一看,好像教学任务减轻了不少,因为少了一个班的教学,批改作业、试卷都少了一半,要抓要管的学生也少了一半,并且很多人印象中口语课和次科一样不算是很重要,可以随便应付,所以应该是很轻松的一年。其实这也是我自己一开始的想法。

但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越到后面我越发现并觉得事实并不是我预料的那样,虽然不是很辛苦,但也不能说很轻松:平时我除了要备好正常英语教学的课之外,口语也不容忽视,我的备课量明显增加了,口语绝对需要认真的备课,它和英语教学是一样重要的,中考也有15分的分值;同时,上好口语课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口语课上好了,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就好比中国一句经典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在进行笔试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语感来选择答案。

在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我按照中考的要求,对三种模式都进行了训练,这三种模式是:朗读(reading),听问题并回答(ask and answer ),口头作文(oral composition )。朗读这一块,我就根据英语教学任务的进度,针对正在教学的单元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如本单元的词汇要根据音标进行认读,还要会根据音标将单词分清音节,然后按音节拼读,课文要读得整齐大声等等;回答问题也是尽量与单元内容最接近;口头作文是重点训练板块,因为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很明确的话题,在笔试中有一个以话题写作的书面表达,学生在进行了口头作文训练之后,写书面表达就会容易很多。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对语感有了一定的认知:有关研究表明,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里,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加思索而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我们说的语感;同时,我有一些感受很深刻。

第一点是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英语语言的学习也应该遵循此规律。

我在六个口语教学班级中没有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背诵,但自己任教的初一(5)班我是要求对一些重点文章或者段落进行背诵的,为了背诵一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反复对该篇文章进行朗读,直到会背为止,这在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所以我的第二点感受是背诵课文是培养语感的更有效的重要方法。背书时输入的‘语言形式’和已有的各种知识融汇,共同作用于大脑,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判断和分析,这就是语感的形成。语感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

背诵文章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就因此形成了。随着背诵的不断输入,学生对所学的这门语言的敏感度也就会不断增加,隐性语言知识不断扩展,语言能力也就随之不断提高。

第三点是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英语,因为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很少接触英语吗,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那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珍惜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听、说、读并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当然,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是完全开不了口的,连单词都不会读,更别说朗读文章和口头表达了,这是我接下来要关注的重点,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开口,让口语课发挥最大的效率,为学生们学英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英语教学反思

英语教学反思范文 一 英语教学反思。一 200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 2003年英语试卷真整体现了稳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命题思想,整套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难度与往年相差不大,但更强调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试卷资料也更具现代气息,贴近生活,贴近现代。其中听力部分选材全部 于生活,考察点侧重放在学...

英语教学反思

初为教师的感悟。一晃眼,一学期的从教生活临近收尾了。在这期间,我既领悟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感,又感觉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劳累,或许对于我来说是欢乐中有疑惑,疑惑中有感悟,感悟中有收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 自己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怎样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教导学生,怎样具有独有的教...

英语教学反思

最近两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广大中小学教师热切关注。关于初中英语的教学的高效课堂也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所 的话题。以下是我走英语教学高效课堂之路的几点建议 一 指导好预习是前提。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基础。预习效果的好 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课的程度。而该环节却往往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