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

发布 2021-02-20 17:04:28 阅读 6958

12月作文训练。

作文导写。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是当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这也成为谢家教育后代的家训。

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写作此题,我们先要分析此联的内容。

1)知足、知不足“足”是何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足”为“长处、优点”之意,“不足”即“缺点”,知足知不足,即正确认识自我。

二、“足”是“足够、充足”之意。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就是不满足。知足知不足,那就是要我们得清楚、明白:

何者该知足,何者该知不足。知足,抑制自己的非分欲求,在尘世生活面前超然淡泊,可心安,可常乐,可不辱;知不足,不甘人后,锐意进取,方可上进,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谦虚好学的态度。

2)有为、有不为“为”,是“做”之意。“有为”指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指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有为”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有不为”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底线(道德、良知等),如刘备有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徐特立也。

作文题: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是当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并作为教育后代的家训。

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一、审题的关键。

这个题目审题的关键,是句意的理解。

理解“知足知不足”一句的关键,就是对“足”的理解,“足”就是“足够、充足”的意思,知足,就是一种满足,如“知足常乐”;知不足,就是不满足。两者的意思是相对的,合在一起,知足知不足,那就是要我们得清楚、明白:何者该知足,何者该知不足。

知足,可心安;知不足,方可上进。

有为有不为,其中的“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这里的关键是“应该”一词,这关乎是否要越过道德底线,法律红线的问题。

因此,古人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训诫。

如此看来,这两句话所饱含的人生哲理,不仅可当作为人处世的箴言,更足以成为读书治学的座右铭。

二、审题的误区。

最容易失误的地方,是第一句话,即“知足知不足”。很多考生把“足”理解成“长处、优点”,把“不足”理解成“缺点”。这是不准确的,也不符合这句话的表达习惯。

实质上这句话包涵了意思相对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辩证认识与分析。这是立意的关键,也是构思的关键。

规范标题。1、知足知不足。

2、有为有不为。

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4、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5、为与不为。

6、知足常乐。

7、为当为之事。

8、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9、怀抱梦想永不知足。

10、底线。

11、把握人生尺度。

12、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相关资料。

名言——知足之足常足。——老子。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庄子。

吉莫吉于知足。——素书》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吕邦献。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魏禧。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自崖。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无可无不可,应世法也。有为有不为,守己法也。——守世守己》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裘法祖。

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列夫·托尔斯泰。

引申】知足是一种境界,只有知足的人才会体现出对生活和事业的洞察力。知不足是一种智慧,只有知不足的人才会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了热情。知足和知不足结合在一起,代表的是一个人完美的人格,推及到企业家身上,可以说是完美的企业家性格。

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从前,一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边,住在“一座破旧的小木棚里”。老头儿天天撒网打鱼,老太婆天天纺纱织线。

老头儿打到一条金鱼,不要任何报酬,将她放回了大海。老太婆知道这件事以后破口大骂,硬逼着老头儿去向金鱼要一只新木盆。金鱼满足了老太婆的要求。

但是老太婆又破口大骂,让老头儿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鱼给了她一座木房子。

老太婆还不满足,她不高兴再做平凡的农妇了,要做世袭的贵妇人。金鱼满足了她的要求。老太婆当上贵妇人以后,却把老头儿派到马房里干活儿。

老太婆说她不想再做世袭的贵妇人要当个自由自在的女皇。金鱼又一次满足了她的要求。

当老头儿回来时,老太婆看都没看他一眼,就吩咐左右把他从眼前赶开。然后,老太婆又不高兴再当自由自在的女皇,而要当海上的女霸王,并且要金鱼亲自侍奉她,听她使唤。这一次,金鱼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还收回了以前送给她的一切。

当老头儿从海边回来时,他看到的仍旧是那所小木房,老太婆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青年人与法布尔的故事。

有位青年,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事业上,收获却很少。”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

“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也爱科学,同时,对**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

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点燃了这张纸。

接着,法布尔对有些茫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其实,不仅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容易犯这种不会舍弃的毛病,有所专长的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抓不住。样样“通”的结果,只能是样样“松”。人无所舍,必无所成。

素材——做人三境界:不知足知足知不足。

做人要有境界。在“足”与“不足”间,人的境界一分为三。

做人第一境:不知足。

不知足是一种贪婪,而贪婪是人的天性。我们贪婪阳光,贪婪雨露,贪婪食物,贪婪舒适,贪婪读书,贪婪游戏等等。贪吃可以成为美学家,贪玩可以成为旅行者,贪读可以成为学问家。

大凡有所成就者,都需要一种“贪”的精神。鲁迅先生说,不知足是人上进的车轮。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必须有一种不知足的精神。

社会上的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状元不是贪婪的结果?百姓口中的三教九流,哪一流的魁首不是贪婪的产物?有句话说,不痴不傻不足以成大事。

所谓的“痴”和“傻”,本质就是一种贪婪,不过这种“贪婪”,是对工作事业的贪婪,是对人生的执著而已!但是,此种贪婪虽能成就人,但却不能成就人的境界。按照一代哲学大家冯友兰的看法,人的境界来自对人生的觉解。

觉解不同,境界自然有异。因此,不知足的冲动只能算是最低境界而已。

做人第二境:知足。

知足常乐。生活本来是快乐的,人世间为什么还有苦闷呢?其根源就在于贪婪无度。

贪婪具有两面性,用得好可以为人造福,用不好只会徒增烦恼。这就需要对人生的觉解。《大学》有言:

知止而后有定。这个“止”就有“足”的意思。在生活中,当我们能做到“止”,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这一“止”固然有限制的意思,但也由此为人生找到了一个支点,一块基地。人的事业、功业将由此生发新芽,人的境界也将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于是《大学》接着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觉解到这一程度,生活何忧?当然,知足并不是差不多,而是一种对自我的真切了解;知足也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源于对标准的真切认知。但是,知足毕竟还存在着这种消极的倾向,这种“缺陷”决定了其必然为更高的境界所超越。

做人第三境:知不足。

知足而知不足。没有知足,就没有知不足。只有真正达到了“知不足”的境界,才能自觉克服“知足”所内含的弊端。

比如做一件事,做了个马马虎虎,便以知足搪塞。殊不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足,或只能算是消极意义上的知足。积极意义上的知足是知不足,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

由于知晓己之不足,前进的目标自然会更明确,前进的信念也会更坚定。由此,人之内在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人之进步才能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与人生第一境的“不知足”相比,“知不足”不是“一根筋”式的苦干、蛮干,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式的积极作为;不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建立在自我觉解基础上的持久自觉。

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二者相差无几,但是在精神面貌上,“知不足”自然会更为自信,更加从容。

做人就是做境界。我们需要这份执著,也需要这份情操……

范文引路——

无为与有为。

鹰击长空,是因为它不甘平凡,高远长空,方是它的归属;鱼翔浅底,是因为它淡泊宁静,柔波浅底,才是它的家乡;寒梅傲立,是因为它一枝独秀,冰凌冬季才是它的天堂鹰不甘于低空徘徊,鱼不屑于尘世纷杂,梅不欲与百花争艳,它们坚持自己的原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因而谱写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篇章,更为人们所赞扬铭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无为与有为,是不为权贵所伏,坚守自己清白,是举世皆醉我的醒的超然达观陶渊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他是一位农者,是一位隐者,更是坚持自我的杰出代表他不肯为那区区五斗米折腰,更不愿因世间的浑浊搭上自己的清白,于是他归去来兮,于田园之中且行且歌,享受风飘飘而吹衣的快然自足,他虽误落尘网中,但他深知自己的归处,深知自己做人的原则因此,他不为官,不入仕,只做那淡泊自足的隐者,门前五柳,诗中圣哲,正因为如此,他被后世文人墨客铭记,实现了自己别样的价值。

无为与有为,是不为那庸俗之行,为那君子之义,是敢于剖析,坚持自我的高大正义鲁迅,在日本留学途中,**到国人麻木的影像,于是立即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此时的医术根本无法挽救国人,救其内心才是根本于是,他弃医从文,于广阔的天宇间独自彷徨,他千夫所指,却以笔化剑,一遍遍剖析中国人的劣根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他坚持自我,敲响了世人的警钟他的无为与有为,改变了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为与有为,是面对困境,不为与小人同流合污,宁可为那感天动地的大义之行李清照,寻寻觅觅,自赵明诚客死他乡后独身一人肩负之重,难以想象再嫁那张汝周,想不到却是卑鄙小人,但易安坚持自我原则,宁可自己入狱,也要揭发那小人之行一个柔弱女子,是以何等的勇气做了这样的事,正由于她的坚守,后人在记住了她那凄切婉转词作的同时,更记住了她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她是当之无愧的乱世中的美神。

无为与有为,一对矛盾,一个选择,选择正确,为该为者,不为不该为者,坚持自我,方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高强。“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是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我以为这句话萃集了中国哲人的智慧,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知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蒙受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够保持长久。

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是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欲壑难填,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会永远的满足。道家的另一位大师庄子也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不会为了功名利禄而累害自己。这些话后来被浓缩为一个尽人皆知的成语:“知足常乐”。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老庄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不尽然。“知足常乐”虽有安于现状的意思,但也有奉劝世人抑制贪欲、打消非分之想的合理内核。

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学习。

是谁第一个把“知足”与“知不足”连缀起来使用,已很难知晓。我只知道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的花厅里悬挂着清朝名相刘墉 (刘罗锅 )题写的一块匾额 ,上书“知足知不足斋”。

有为有不为”语出《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人只有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文学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作自勉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并作为教育后代的家训。何谓“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冰心的理解是:对有些事要知足,如生活上;对有些事则永远不能知足,如学习上、事业上;有些事一定要做,而有些事则坚决不能做。她把此联挂在书斋内,并常常题送给友人。

季羡林先生曾专门撰文称赞其“言简意赅,寻味无穷”。

人为什么要知足?因为“知足者常乐”,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只有知足才不会有非分之想,才不会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才能避免在无止境的欲望中备受煎熬。

淡泊名利并不容易,因为贪婪是人的本性。人自身是一个矛盾体,是两个“我”之间的冲突,通俗地讲就是善与恶的冲突,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二者经常会打架。人自身的矛盾轻则会使人心理失衡、焦虑不安,重则会导致人格**、精神失常、杀人、自杀等。

西方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一是宗教慰藉,二是心理**,主要借助的是外部力量。中国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即“修身克己”。“修身克己”就是“向善改过”、“清心寡欲”,就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克服自身弱点、抑制自身贪欲,就是要知足。

人为什么要知不足?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知不足者常新”。只有知不足才能保持继续进步的动力,才不会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的座右铭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他始终坚持“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原则, 作为中国外科医学的奠基人,他却始终住在 50平方米的小房里,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人为什么要有为?因为人生在世总要干点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行尸走肉。人为什么又要有不为呢?

因为人生在世不应该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但问题是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答案是:

应该做那些积德行善、利国利民的事,不应该做那些损人利己、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

知足”与“知不足”、“有为”与“有不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真正统一起来,才能超越自我、达到平衡和谐,才能做到关学大师张载在《西铭》中所说的那句话:“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在世的时候尽职尽责、随遇而安;离开人世的时候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高考作文训练

写作能力训练。学会根据不同文体安排文章的结构。语言通顺的基本要求 规范。准确。连贯。得体。1 记叙文结构布局的三种形式。纵式 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进行记叙。横式 以地点的变化为依据组织材料或以观念 感性 为线索组织材料进行记叙。纵横交叉式 以时间为经,地点位组织材料及构成纵横交叉。2 议 的几种常见...

高考作文训练

材料。一 西方某个国家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 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 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 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凋谢。现在采...

高考作文训练高考作文训练 叙事类记叙文

高考作文训练 叙事类记叙文。1.了解叙事的一般方法,学会条理记事。2.学习运用线索记事的手法。1.请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写一篇叙事性作文。要求 1 题目自拟。2 字数不少于800。2.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在自己的故事里,同时也在历史的故事中不断地接受营养,这些故事或许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