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作文考试,最关键的当然就是审题,审题正确,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高考中作文题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话题”作文,有时是“材料”作文,有时是“命题”作文,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能偏于一隅,盲目跟风,揣摩试题。“材料作文”也罢,“话题作文”也罢,都不过是提供一个背景,让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关键是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学会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引出自己的感悟和观点,这样在考试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作文审题的技巧,我们试图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加以引导示范,**审题的规律。
一、 示范讲解:
材料一(2006全国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基础等级内容和表达各20分共40分,发展等级即特征20分)
一)全面解读材料,找出故事角度。(审题)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的作文试题同前两年作文试题相比,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首先,从命题思路来说,延续了去年考题的命题思路。那就是:注重思辨,强调联系。
我们不妨把三年考题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关系展示出来。2023年考题:相信自己与听信别人的意见。
话题所体现的辩证关系是:全面客观,一分为二。2023年考题所体现的关系是:
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2023年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辩证关系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
可以看出,在命制作文试题的时候,命题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考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实际上,这也正是检验一个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最佳手段。
其次,2023年考题与往年相比,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连续考关系型话题作文之后,今年的考题变化成供材料自定立意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从表面看似乎只是缺少了提供“话题”这一环节,实际上写作范围与以往话题作文有明显区别。
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范围更宽,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可以拟定好几个话题。所以考生的写作自主权更大了。也可以这样说,以前的考题是一个材料一个话题,今年的考题是一个材料,多个话题。
当然,写作范围的扩大也不是毫无边际,材料中说“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正是给你的写作画的一个边界线。对这则故事的理解可以有五种角度:
第一,从牧羊人来看
第二,从牧羊人之子来看
第三,从乌鸦角度看。
第四, 从老鹰角度看
第五, 材料主旨角度(综合)
无论从哪一角度来写,都可以得出有益的结论。
1从牧羊人的角度来看,乌鸦是自不量力。所以,牧羊人才不无嘲讽地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诚然,既然是乌鸦,既不具备雄鹰的利爪、锋喙,又不具备雄鹰的勇力、速度,它不具备能够抓走山羊的客观条件。牧羊人对它的评价显然是击中了乌鸦的要害了。
2从牧羊人之子的角度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孩子并没有弄懂父亲对乌鸦自不量力的嘲讽,但是,孩子却从童心中发出了对乌鸦的喜爱:这只鸟很可爱, 它有勇气,敢于尝试。
老鹰与乌鸦统一在牧羊人父子的角度。
3从综合角度看,这则故事,事浅而意深。它具有多重含义:
1).从实际出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学习他人,结果不但不能得到成功,有时还会陷自己于尴尬的困境之中。
2).勇气的可爱。乌鸦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身上透露出的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仍然值得肯定。但是,这种勇气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否则,只会留下让人嘲笑的话柄。
3).批评的善意。牧羊人对乌鸦的批评虽然非常尖锐,但充满善意。
牧羊人并没有因为乌鸦自不量力而置乌鸦于死地,而是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自不量力者并非仅有乌鸦,我们都可能因为追求某一目标而有时陷入自不量力。但是,犯了错误,能够认识错误,进而汲取教训即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者要善于总结教训,看见别人犯了错误,要给予善意的批评。
4).认识的差异。父亲和儿子对一只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要求他人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总是一致,因为,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太多。
二)读透材料内涵,归纳材料蕴含的道理。(立意)
单从材料内容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主要材料是一则寓言,辅助材料是最后小孩子说的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两部分材料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材料所体现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出以下一些话题:
“自知与拼搏”、
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
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
人贵有自知之明”。
同时还要看到,材料中小孩子最后说的一句话也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来,那就是“勇气是值得赞赏的”,所以从肯定乌鸦的拼搏精神入手立意也是可取的。
参考立意:1、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见,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2、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
3、呼吁善待弱者,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与意愿。
4、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
总之,本题在立意上趋于开放,比前些年的“诚信”等话题更能考查考生的见识水平,也有利于考生放开手脚,道出独立的见解,写就富有个性和灵性的佳作。
提醒:立论的角度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材料含义。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
从审题的角度看,材料能用尽量用。
为了保险,最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
三)方法归纳:
抓材料中的关键句。
分析材料中的形象。
明确材料中的寓意。
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阐述见《核按钮》p344)
二、课堂练习:
材料二(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60分)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
“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原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本次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不脱离原材料含意,我们就不会把鸠和枭这两个形象理解为否定的对象,显然材料中枭和鸠都是正面形象。作为枭的迁徙,是因为乡人皆恶其鸣,首先枭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是有不足的,而且试图改变这种不足;因乡人皆恶而迁徙,也能看到枭考虑到的并不是任意的放纵自己,而是不能成为众矢之的,要赢得社会的认同并试图改变自我向善的形象。然而枭通过迁徙,以改变环境的方式实现自我的改变来完善自己或完美自己,通过智者鸠的建议,我们知道那是不恰当的。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明确了作文的构思方向。
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为别人着想是一种好的品德;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
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治标不如治本;
交友要交鸠一样敢于指出自己的缺点、并提供建议的真诚朋友。
三)存在问题及矫正
1、审题偏、离题旨类。
要克服形式主义;
嘲笑他人是可耻的;
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我);
不能知错不改;
做人要讲信用;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要改变的是人们对不喜欢的事物的态度;
坚持就是胜利;
要善于解剖自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坚持或选择。
2、材料的运用缺乏准确到位的分析,材料照抄,分析是乱开花,立意不集中。构思成文在文中缺乏必要的点题,建议文中至少有三次必要的点题。缺乏论证的素材事例,思维枯竭,建议积累典型素材库。
第二课时。学生大作文(两题任选一题,要求定时完成)
材料三:参天的大树在烈日下显得一片葱绿。绿叶微微自得地点着头说:
“我茂密的叶片遮住了阳光,才给大地留下了清润的花朵”。枝杈摇晃着身子警告说:“如果你不俯在我的身躯上,烈日也会把你晒焦”。
粗壮的树干翘首看着他们,低下头,一往情深地说:“我生命之泉是我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根须”。
根据以上材料,以“生命之泉的思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观点辨析:(参考角度)
人不能忘本,要学会感恩。
生命之泉是那些对自己进行帮助扶持的人。
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专注于手中的工作,追求成功。
生命之泉,支持我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爱,才是生命之泉。
谦虚是美德。
材料四: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就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吃惊。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要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
生活中也有同样的情形。请认真阅读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提示]在材料中“脚”、“大树”都可是隐喻。“脚”可以是具体的每一件事,是眼前的得失……,大树”可以看作是人生或阶段的方向、目标等。在我们一生中,我们有时得小心注意自己的脚下,但更多时候,要知道自己往**去。
第三课时。一、 示范讲解:
高考作文审题训练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作家梁晓声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路又很窄,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车窗被弄得很脏,他问司机 能超吗?司机说 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
高考作文审题训练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作家梁晓声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路又很窄,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车窗被弄得很脏,他问司机 能超吗?司机说 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
2019高考作文审题训练审题
看完,怎么知道它不好?老编辑笑道 一个臭鸡蛋,如果你吃第一口时已经知道它是臭的,臭鸡蛋,如果你吃第一口时已经知道它是臭的,你还有必要把它吃完吗?你还有必要把它吃完吗?审题参考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审题参考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把埋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发愤图强地学习一点东西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