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教案

发布 2020-12-24 09:23:28 阅读 6966

设计理念。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当我们教学某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除了关注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知识背后“大的思想”,也就是知识背后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内涵。具体到本节课《数一数》来说,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

数感、位值制、十进制。本课的设计努力引导学生经历一次“数学建模”的过程:即从“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到“计数器直观模型”再到“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由此引发学生对位值制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中,将借助教材提供的直观模型——小方块,由零散到系统、逐层深入、细致地展示了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计数过程中“单位”、“位值”、“满十进一”等重要思想。在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的同时,还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即通过古人计数故事(掰手指头、算筹、三字经),经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p28-p31页“数一数”。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拨一拨(万以内数的读写)、比一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属于数的认识的扩展课,把认数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为后面数的读写和比较做准备,所以本课的教学,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位值制这一记数规则的重要环节。

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甚至会读写更大的数,学会以群计数,认识了计数单位“个”“十”“百”,并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但是学生对于十进制起源等文化内涵还须更为真实的感受。

教学目标。1.借助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模型,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产生过程,认识“千”“万”,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并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感受位值制思想。

2.通过“数一数”“看一看”“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对万以内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实例,经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千”“万”,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感受位值制思想。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计数器、黄豆、打印纸。学具: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古人计数情境,了解十进制起源,初步感知位值制1.动手体验,了解十进制起源。

学生模拟古人,用掰手指头的方式来表示羊的只数。2.了解算筹,初步感知位值制。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一根算筹,表示的却不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古人计数”的情境,让学生用手指头来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产生“以十计数”的需要,由此了解十进制的起源,渗透数学文化;中国古代的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通过中国算筹数码的简单介绍和让学生观察同样一根算筹,在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数值不一样,初步感知位值制(个位、十位、百位),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观察丰富**,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验学习大数的必要性1.呈现**(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读一读,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运用。2.揭示课题:数一数。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这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多种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感受位值制思想。1.课件出示一堆凌乱的正方体,学生估计数量。

2.数一数:由无序堆放——有序摆放。

⑴整理凌乱的正方体,有序摆放。⑵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999。

提问:这三个“9”,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设计意图: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概念的最好支撑,首先借助计数。

单位直观模型——小正方体,由零散到系统、逐层深入、细致地展示了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计数过程中“单位”、“位值”等重要思想;从计数单位直观模型抽象到计数器直观模型再抽象出数学模型,经历了一次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帮助学生对位值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4.“千”的产生和认识“千”。

借助小正体的动态演示,揭示999+1=1000的变化过程。⑵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999+1=1000的过程。⑶思考:一颗小小的珠子就能表示一千吗?

设计意图:从“999+1=1000”引出计数单位“千”,突出再现了现实的计数过程中,由百到千,需要使用新的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借助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和计数器模型,让学生由实际操作再到初步抽象,亲身经历“千”的产生过程,进一步理解了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感受位值制思想。

】5.迁移认识“万”。

小正方体模型和计数器模型同时演示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⑵思考:为什么一万也能只用一颗珠子表示?6.练习:数一数。

7.联系《三字经》的相关句子,丰富对十进制的认识。

设计意图:受古人《三字经》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启发,这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却表述的是数学中计数单位从小到大,“满十进一”的道理,反映的是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因此巧妙利用这一文化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又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8.借助计数器,理解数位顺序表。

设计意图:从计数器模型一步一步抽象出数位顺序表,使学生充分理解“数位”、“顺序”等抽象语言,创生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脱离前面的直观模型、计数器模型而直接在数字模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位值制。】

四、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千”、“万”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1.看一看、估一估、比一比:一百张纸、一千张纸、一万张纸的厚度。

2.呈现一千人的方阵**,想象一万人的方阵。3.

对比观察:万人座位**和一万粒的黄豆实物。4.

估计会场的人数。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我既让学生从一百张纸到一千张到一万张这样纵向观察、比较、估计、想象;也让学生横向比较一万个座位和一万粒黄豆的关系,使学生具体感受了“千”和“万”的大小。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以前咱们学的是100以内的数,今天开始我们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数增加了,可还是只要用0-9这10个数字,就可以表示更大的数。以后我们还是用0-9这10个数字,可以用今天的计数方法,去继续认识更多,更大的数……【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通过反思这样的问题:

从书面记录100以内的数到生活中更大的数,数增加了,但用以记录这些数的数码符号并没有增加(还是0-9这10个数字),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人类能够用有限去把握无穷的伟大智慧。】

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通过创设古人计数情境,了解十进制起源,初步感知位值制;观察丰富**,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验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借助多种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感受位值制思想;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千”、“万”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等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感受位值制思想,经历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人类计数规则的伟大智慧。

教学思路凸显以下几个特征:

一、借助多种模型,让学生经历完整数学建模过程。

数的认识隐含的数学思想就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而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理解首先就是对计数单位的理解。面对计数单位这样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润物无声、浸润心田呢?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以多样化的模型为支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概念,而有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后,学生所认识的数概念就有了参照物,就能更好地发展其数感。

比如整理数出小正方体个数时,我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了一次“数学建模”的过程:即从“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到“计数器直观模型”,再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而通过“999”这一特殊数字,由此引发学生对位值制的思考和感悟:这3个“9”由于出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代表的数值也就不同,所以用数位记数是一个简便、科学的好办法。

再次借助模型的作用,生成“一千”:9个小正方体加1个,就是10个,可。

拼成一排;然后就又有了10排,可以再摆成一层,即1个百;这时大屏幕上出现1个大正方体,即10个一百就是一千……由此学生对十进制有了丰富的体会。

这样,借助教材提供的直观模型——小方块,由直观具体到抽象概括,揭示了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计数过程中“单位”“位值”“满十进一”等重要思想,经历了一次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

二、打破教学常规,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思考过程。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把“满十进一”作为结果来教学,而没有深层的思考,不去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谈不上是知识的建构。如认识1000时,如果只简单地告诉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这就是把知识作为结果来教学。

作为过程的教育,应当强调三位数能表示的最大的数是999,如果要表示出比999大1的数,用一个新计数单位“千”来表示(999+1=1000)。尽管两种教学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但学生经历的思考过程则不完全相同,后者强调了为什么要引进一个新的单位,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再创造”的思考过程,而这个过程体现了人类创造位值制的必要性。

三、挖掘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人类设计记数规则的智慧。

在本堂课教学中,创设“古人计数”的情境,让学生用手指头来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由此了解十进制的起源,渗透数学文化;中国古代的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通过中国算筹数码的简单介绍和让学生观察同样一根算筹,在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数值不一样,初步感知位值制(个位、十位、百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联系《三字经》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句子,从另一角度表述了数学中“满十进一”的道理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师巧妙利用这一文化资源,既渗透数学文化,又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所用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2.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班学生已使用两年实验教材进行学习,学习中初步形成搜集资料与自主探索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一数

龙凤区第五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编写者执教时间版本册数课题课时。2 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 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教学目标。3 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板块。师生活动 一 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如果想到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爱吃萝卜爱吃...

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数学《数一数》

学习好资料欢迎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数一数 认识 万 单位 铜川市黄堡镇逸夫小学姓名 崔海婷时间 2015年3月。学习好资料欢迎 教学设计。数一数。教学目标 1.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万 并了解计数单位 千 万 之间的关系。2.通过 数一数 活动,对大数 万 有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