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稿

发布 2020-12-20 15:46:28 阅读 2495

一、主要的调整和变化。

一) 教学单元的调整变化。

1.增加“时分秒”单元。

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

2.合理整合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

将这两个单元整合为一个单元,有利于集中教学。

3.后移”乘法“单元

将本单元内容后移至三年级上册,这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

4.综合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

1.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虑低年级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数更多集中在千以内的数,让他们在千以内呆的时间长一些,更好积累认数的经验,更好的理解计算的过程,更好发展数感。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1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有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位,学得是不全的。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位方法和积的定位等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不够高,同样的情形存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于以上的考虑,就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安排在二下进行教学。

在此基础上,三上安排“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下安排“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步混合运算”;四上安排“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三步混合运算 ”。这样整合后相关的知识线索就更加清晰了,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了。

2.把一年级尚未涉及的加、减法口算集中安排在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前进行教学。

一年级所学的加减法口算主要是表内加减,二下在第六单元“两三位数加减法”的例1和例2安排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表内加减的拓展,根据6+9=,推算60+90=,600+900,学生应该会,所以安排在练习里。非常明确整数加减法的教学到二下告一段落,今后不会单独有一单元涉及整数加减法的教学。

3.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尝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原来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线索不是太清晰,也不敢清晰,因为前一轮课标实验稿明确指出要淡化应用题教学,步数不是问题,主要的是开放性,挑战性、现实性。现在相对而言,教材的编排要稳妥务实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线索是:

二下:简单的加、减混合。

三上乘法单元:简单的乘加、乘减。

三上除法单元:简单的加除、减除。

三上策略单元:从条件出发分析和思考。

三下策略单元: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

四上策略单元: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

前三点都加了“简单”,何谓简单呢?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解答实际问题,题目中基本数量呈现的次序与学生选择条件,确定思路次序是一样的。如:

车上原来有34人,到某站下车15人,又上车1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4.以认识东、南、西、北为重点,整合认识方向的相关内容。

这与课标要求有关,课标对认识方向要求降低了,原来是8个方向给出其中一个就要能辨认其余7个,现在的要求是给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中的一个会辨认其余的3个,了解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很明显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

5.重新设计统计内容,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

重新设计统计内容原因有2个:一是课标提出第一学段不再教学正式的统计图,二是课标里边把统计概率的内容核心归结为一个词——“数据分析观念”, 以前叫统计观念,这两者的区别是更加关注数据的基础地位,突出基于解决问题需要去收集和整理数据,突出对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这个过程就是希望教给学生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归纳法,这种归纳是基于数据的归纳,是个性化创造性归纳。

同样一组数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如此,就作了重新设计,第一学段只安排2个单元的教学统计,而这2个单元的内容核心是帮助学生了解统计的过程,积累统计的经验。

二、各单元教材具体解读。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全单元编排了3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例3:除法的竖式。

教学重点是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求商。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1.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比较例1创设的问题情境,还是分10支铅笔,但与原来有所不同,原来是随便分,只要每人分得同样多,现在分得味道比较浓。

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作的示范→模仿教材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整体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

这一规律原来是安排在例2的“试一试”中,现在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用12根或16根摆正方形,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根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根、2根、3根?

用根小棒都是摆成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摆成4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1个正方形?

如果用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3吗?

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的道理。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验的一个数学规律。

练习一给出如下**,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感受余数不会是3或比3大的原因,又一次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配合两道例题编排的“想想做做”,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怎样平均分,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意思,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要注意的是,这里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者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

3.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原教材直接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修订教材教学则从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开始的,更便于学生理解竖式中的各部分的意义,这里要着重体会除法竖式的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

有余数除法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渡过程,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先圈一圈→小**的想法→乘法口诀去想,哪个数与5相乘接近12但不能超过12,思考过程是有层次的。

4.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单元,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主要安排在配合例1与例2的“想想做做”中;第二层次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主要安排在配合例3的“想想做做”的第题和练习一第题。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9—11题,重点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灵活处理余数。

这里虽然涉及到“进1”或“去尾”的数学方法,但只是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不是教学“进1”法和“去尾”法。要允许部分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慢慢地体会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法。

【第二单元时、分、秒】

全单元编排了3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试一试):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

例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时、1分实际有多长。

例3:认、读、写钟面上不接近整时的时间。

例4:认、读、写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例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秒实际有多长。

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1.从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p8的例1

1)“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教学中应该规范地使用针的名称。

2)8时的写法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

3)”试一试“教材有意把1时、6时、9时、11时依次排列,引导学生顺次读写这些时间,观察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

2.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

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应该体验1时有多长,1分是多长。教学中要切实进行1分钟活动,来感受1分钟有多长。同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课间休息时间,感受1小时有多长。

这些具体感受,使1时、1分的概念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述,而是富有色彩的亲身体验的时间观念。

3.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就是接近整时的时刻,为了突破难点,先集中精力认识不太难的接近整时的时刻,分别认识:45,放在一起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方法。例3图呈现孩子早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的钟面。

教学第2幅图时间,要引导学生体会时针在7和8之间,应该是7时刚过,8时还没有到,即7时多。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分针指着3,表示它从12起走了15小格,即15分。所以,钟面上的这个时间是7时过15分,也就是7时15分。

认时的基本技巧:先看时针,大约指向几,是几时多;再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可以把上述四个时间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时起床、几时几分在吃早饭、几时几分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

体验7时几分都是7时过了、8时不到。由于分针走的小格数不同,三个时间就不同。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培训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1 余数都比除数小,当除数是4时,余数可能是 最大是3。2 遇到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想 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就商几。3 除数 商 余数 被除数。第二单元 时分秒。1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稿

金城镇中心小学陈燕华整理。上学年我任教二年级数学,也算是对本册教材尝了鲜,今天我结合自己使用教材时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对二上数学教材进行梳理分析。一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变化。一 教学单元的调整。1 新增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 教学单元。由于原二年级上册教材只涉及表内乘 除法运算,学生一个学期不接触...

2019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分析。2017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方向与位置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 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有条理。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根据行 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 电影院座位图 电影票 小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