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稿

发布 2020-11-30 20:08:28 阅读 8985

金城镇中心小学陈燕华整理。

上学年我任教二年级数学,也算是对本册教材尝了鲜,今天我结合自己使用教材时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对二上数学教材进行梳理分析。

一、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变化。

(一) 教学单元的调整。

1.新增“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单元。

由于原二年级上册教材只涉及表内乘、除法运算,学生一个学期不接触加、减法运算,容易生疏和遗忘,不利于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的学习,为此,在二年级上册增设了这一教学单元。

2.合理整合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单元。

表内乘、除法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原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5个单元编排的,但由于单元划分过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便。本册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整合为3个单元,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结构性的理解。

(1)把原来“认识乘法”和“乘法口诀(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一)”,主要教学乘法的意义和1~6的乘法口诀。(2)把原来“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除法(一)”,主要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3)把原来“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的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主要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3.适当后移“位置与方向”“时、分、秒”“统计与可能性”等教学单元。

把原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与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合并为一个单元,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删去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内容,在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教学内容。

把“时、分、秒”单元后移到二年级下册。由于时间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不够厚实,在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把这部分内容适当后移,更利于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时间观念。

删去“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单元。统计教学内容修订后的教材一共只安排了6次,第一学段的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解决了以前教师们反映的单元太小的问题。教材为什么会作出这样大的改动?

是因为《课程标准》对统计作出了大的调整,《标准》在第一学段删去了“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要求,且统计教学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为此,本套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设计,同时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

调整了“综合与实践”,每册安排两个,保留了一些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强的活动,新编了一些活动,以前综合与实践是作为单元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单列为一块,成为独立的一个部分。

二)编排体例的变化。

在编排体例上,除继续沿用实验教材中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和复习等几大板块外,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

1.设置思考题、“你知道吗”“动手做”等栏目,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1)思考题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具有丰富数学内涵、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积累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你知道吗”主要是提供一些数学史料和数学应用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本册教材安排的5则“你知道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浅显而简短的文字,介绍一些数学史常识。

包括乘号、除号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七巧板、乘法口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二是作为具体教学内容延伸和补充的阅读材料。

3)“动手做”主要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操作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和体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2个(p45、p67)。

2、安排评价与反思、回顾与整理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在一些课中开始设置“评价与反思”环节,如,教学“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时(p6),教材安排了如下环节(略);通过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各自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增强反思意识。

在期末复习结束时(p98),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并以给“☆”涂色的方式(见下图)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同时,在期末复习单元增设回顾和整理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三) 教学内容的增减与变化。

除以上提及的大框架调整外,本册教材教学内容还有一些小的增减与变化:

1.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教学。

2.删去乘法竖式和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

由于这个阶段都是用口诀计算,引入乘、除法竖式,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迫切性,况且除法竖式的结构又比较特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本册教材删去了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而把除法竖式安排到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把乘法竖式安排到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

3.适当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在简单实际问题向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过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为此,本册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适当安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为未来学习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根据问题的呈现方式,教材安排的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分步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4题,场景图中只给出与第(1)问相对应的两个条件,而把第三个条件与第(2)问同时给出。这样,在解答第(1)问时,就不会受到第三个条件的干扰,既降低了理解数量关系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第(1)问求出的结果就是解决第(2)问所需要的条件”这一关键。

二是同时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二第5题,这样把条件和问题同时呈现,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根据第一问选择合适的条件,完成第一问的解答,再根据第一问求出的结果和第三个条件完成第二问的解答。这样的问题,在结构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上,都更接近于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自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进行教学。

二、各单元教材具体解读。

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会解答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首先来说说计算教学:

关于计算的新知识有以下三点:一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进行;二是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可以列两个连续的竖式或者把这两个竖式连写;三是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提高计算的效率。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1. 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曾经接触过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初步知道算式里的“加号在前先算加法,减号在前先算减法”。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本单元继续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时应该注意三点:

1)教学时要先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口算,让学生重温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说清楚每一道算式的计算步骤。学生一般会说清楚第一步算什么,如例1的算式19+27+26,先算19+27。他们也知道接着算什么,但不会照“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再加26”“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减33”这样表述。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说清楚第二步计算的具体内容,感受这一步是前面计算的结果与算式里第三个数的运算。

3) 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是合理的规定。例1和例2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教学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能够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是合理的规定。例1求三个人一共折多少只小船,可以先求出图画里左边和中间这两人一共折几只小船,再求三个人一共折的只数。

在算式19+27+26中,先算19+27=46,再算46+26=72,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完全一致。例2求还剩多少只小船,可以先算出一共折了多少只,再从中去掉送给幼儿园的小船只数。所以算式38+42-33应该先算38+42=80,再算80-33=47。

联系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和数量关系,解释连加、加减混合算式各步计算的具体含义,学生能够体会到“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合理性。

2.教学连竖式,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巩固加、减法计算。

本单元采用 “分竖式”或“连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分竖式”把两步计算列成两个独立、完整的竖式分别进行。这样的竖式学生容易掌握。

“连竖式”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先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竖式,再把第二步计算接着前一步的得数写,把两步计算的竖式连成一体。学生以前没有用过这样的竖式,但是通过比较能够体会这样写比较简便。

学习“连竖式”计算,对学生有三个好处:(1) 连竖式的两次计算是根据运算顺序进行的,写连竖式能够强化运算顺序。尤其是第二步计算接着第一步的得数写,充分体现了第二步计算是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与算式里第三个数的运算。

(2) 连竖式只是把两个加、减计算的竖式连着写,但每次计算都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与学生已有的计算习惯和能力比较接近,他们接受连竖式不会有大的困难,还有利于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3) 没有括号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都可以写连竖式计算。学生在连加里学习的连竖式,在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中继续运用,就能越来越熟练。

以前教材中还有三个数一次相加的形式,但是这种写法只适合连加。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

学生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可以自主选择采用分竖式还是采用连竖式,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对笔算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引导他们主动使用连竖式。《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表述的:着重让学生掌握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计算有关的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

3. 灵活运用口算与笔算,提升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有些是两位数与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加、减计算,可以口算,有些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需要笔算。学生通过辨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中,哪些能口算、哪些要笔算,做到能口算则口算,需笔算就笔算,他们的计算能力就得到了提升。编者的想法很好,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这里正是教材的难点所在。

“在计算时,如果哪一步可以口算出结果的,就可以不写竖式”这句话,很好理解,学生却很难做到。教学时,有的老师出于计算正确率的考虑,没有对学生提出“能口算则口算”的要求,这样是省事了,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是降低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绝不仅仅是计算技能,不是死算,而要能够灵活地选择计算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时,一方面要适当加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口算练习,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楚题目里有哪些计算,分辨哪些可以口算、哪些应该笔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培训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1 余数都比除数小,当除数是4时,余数可能是 最大是3。2 遇到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想 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就商几。3 除数 商 余数 被除数。第二单元 时分秒。1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

2019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分析。2017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方向与位置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 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有条理。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根据行 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 电影院座位图 电影票 小动物 ...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一 全册主要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四大部分内容。一 数与代数。乘法的含义 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乘法竖式 除法的含义 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求几个相同数连加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时 分 秒的认识 二 空间与图形。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等图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