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江苏省的教材培训,在会上聆听了专家对二年级上册教材的具体分析,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调整变化的内容。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一起重温培训的相关内容。
一、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变化。
一) 教学单元的调整。
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单元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与调整,使得教材的结构更合理,更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
1.新增“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单元。
由于原二年级上册教材只涉及表内乘、除法运算,学生一个学期不接触加、减法运算,容易生疏和遗忘,不利于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的学习。为此,在二年级上册增设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的教学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重点引导学生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或笔算。(2)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主要教学“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其中“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由原二年级下册移来。安排这一单元的意义不仅在于避免了同一册教材中运算的单一性,更凸显了两位数加减法在加减法运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类推出三位数,乃至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此外,安排“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实际问题结构体系的封闭性。
2.合理整合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单元。
表内乘、除法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原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5个单元编排的,但由于单元划分过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便。本册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整合为3个单元,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结构性的理解。
(1)把原来“认识乘法”和“乘法口诀(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一)”,主要教学乘法的意义和1~6的乘法口诀。(2)把原来“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除法(一)”,主要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3)把原来“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的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主要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3.适当后移“位置与方向”“时、分、秒”“统计与可能性”等教学单元。
把原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与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合并为一个单元,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删去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内容。一方面,由于标准降低了第一学段认识方向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没必要分两个单元教,把这部分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
另一方面,实验教材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内容,主要是为第二学段学习数对做准备,但由于时间跨度过大,到第二学段,学生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胜任新知的学习。所以,在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教学内容。
把“时、分、秒”单元后移到二年级下册。由于时间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不够厚实,在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把这部分内容适当后移,更利于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时间观念。
删去“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单元。我们都知道,原来的教材每册都有安排,但修订后的教材一共只安排了6次,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解决了以前教师们反映的单元太小的问题。教材为什么会作出这样大的改动?
是因为《课程标准》对统计作出了大的调整,《标准》在第一学段删去了“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要求,且统计教学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为此,本套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设计,同时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
调整了“综合与实践”,每册安排两个,保留了一些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强的活动,新编了一些活动,以前综合与实践是作为单元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单列为一块,成为独立的一个部分。三年级以后还有一个独立的部分,是探索规律,这样教材的结构更具合理性。
二)编排体例的变化。
在编排体例上,除继续沿用实验教材中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和复习等几大板块外,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
1.设置思考题、“你知道吗”“动手做”等栏目,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1) 思考题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具有丰富数学内涵、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积累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册教材安排的思考题,有侧重于归纳的,也有侧重于演绎的。
重归纳,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并根据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例如,下面是教材练习五安排的一道思考题(略);本问题由三个等价的序列构成。解决问题时,要根据每个序列前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三个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分别确定三个序列的第四项。
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积累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演绎,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通过简单推理,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材练习一安排的一道思考题(略);
本问题,需要依据数量守恒原理展开推理。由于两车上都有一筐苹果是26个,可以不考虑这两筐,而只考虑如何交换另外四筐中的两筐。再根据这四筐苹果的数量,列出算式:
30+22=28+24=52(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你知道吗”主要是提供一些数学史料和数学应用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本册教材安排的5则“你知道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浅显而简短的文字,介绍一些数学史常识。
包括乘号、除号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七巧板、乘法口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二是作为具体教学内容延伸和补充的阅读材料。主要是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之后,介绍借助手指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演示介绍)。
通过阅读,可以促使学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记忆口诀,提高记忆效率。
3) “动手做”主要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操作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和体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2个(p45、p67)。例如,教学平均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如下的“动手做”活动:
这里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分别用12个、1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一拼,然后联系拼长方形的过程思考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并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这一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正方形的总数与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丰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感知,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借助直观操作展开推理和想象的过程,培养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2、安排回顾与整理、评价与反思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首先,适时组织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整理,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和重组,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其次,通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整理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增进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在一些课中开始设置“评价与反思”环节,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表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在期末复习单元增设回顾和整理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结合解决问题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和反思”,梳理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经验与体会,使其条理化、结构化。例如,教学“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时(p6),教材安排了如下环节(略);通过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各自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增强反思意识。
第二,在期末复习结束时(p98),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并以给“☆”涂色的方式(见下图)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 教学内容的增减与变化。
除以上提及的教学内容调整外,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增减与变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教学。
实验教材结合乘法口诀的教学,安排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联系实际问题的事理,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二是学生学会了乘加、乘减运算,就可以联系乘法的意义,解释诸如“3×5+5”与“4×5”这样的算式间的联系,进而由一句口诀推出与之相邻的另一句口诀。
这对于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记忆乘法口诀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是安排在1~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学,还是有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此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5个5个数数的经验,多数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5个5个地数数,记忆5的乘法口诀不会感到困难。
另一方面,本册教材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教学,既使乘加、乘减的学习有更丰富的乘法运算经验做支撑,有利于促进新知的理解,又不会影响口诀的记忆。
2 删去乘法竖式和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
虽然在表内乘、除法阶段安排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可以丰富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形式,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但由于这个阶段都是用口诀计算,引入乘、除法竖式,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迫切性,况且除法竖式的结构又比较特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本册教材删去了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而把除法竖式安排到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把乘法竖式安排到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
3 适当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在简单实际问题向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过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为此,本册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适当安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为未来学习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
根据问题的呈现方式,教材安排的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分步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4题,场景图中只给出与第(1)问相对应的两个条件,而把第三个条件与第(2)问同时给出。
这样,在解答第(1)问时,就不会受到第三个条件的干扰,既降低了理解数量关系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第(1)问求出的结果就是解决第(2)问所需要的条件”这一关键。二是同时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二第5题,这样把条件和问题同时呈现,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根据第一问选择合适的条件,完成第一问的解答,再根据第一问求出的结果和第三个条件完成第二问的解答。
这样的问题,在结构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上,都更接近于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自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新教材单元分析
一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变化。一 教学单元的调整。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单元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与调整,使得教材的结构更合理,更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1 新增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 教学单元。由于原二年级上册教材只涉及表内乘 除法运算,学生一个学期不接触加 减法运算,容易生疏和遗忘,不利于二年级下册万以内...
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二年二张军。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 例 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 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读 写乘法算式,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2 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新教材
安宁市实验学校2013 2014学年上学期单元检测。期末试卷模拟试卷一。检测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填一填。35分,每空1分 米 厘米 60分 时。6 24表示 个 相加的和。4和6称为 24被称为 3 在直尺上从刻度1到7是 厘米 时针从2走到8是 时,分针从12走到8是 分。4 六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