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发布 2020-12-19 08:56:28 阅读 4025

1.1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是学生在操作、观察、分类等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化),再到自己**得出结论(形成概念),这条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认知线索,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合理。

2.通过一开始创设的“分奖品”的情境和课堂结束时提出“生活中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身边问题的应用意识。

1.2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1.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师应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练习一。

1.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师应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认识整时。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索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并掌握知识。

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注重知识的铺垫与渗透。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的是一节课知识的联系,有的是学段之间的联系。

例如由观察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到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为后面发现“时”与“分”的关系、认识钟表上的时刻打下基础。

2.2 认识几时几分。

1.教学设计精巧,并密切联系生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从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早上的一段时间开始,利用已有知识(认识整时),很自然地进入到认、读几时几分的探索中。

2. 通过认、读7时55分和8时零5分两个相近的时刻,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大约几时和准确的时刻的区别,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2.3 认识“秒”

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钟面,通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进入新知的学习。

2. 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4 练习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是感性的、点滴的。教师需要把这些点滴有条理、有层次地串联起来,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3.1 东南西北。

1.数学的教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

2.教学中要注重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数学问题。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2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1.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师应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辨认方向。

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讲” 得较少,学生“说”得较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和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4 测定方向。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真正“还教材以生活的本色”。

2.为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学生有练习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活动,增加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活跃了思维,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

4.1 认识千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自己经常看到、听到的身高、商品**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较大数的初步印象。教学过程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体会,让学生思考“关于数数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数数的方法,数的组成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感悟、总结出来的。

4.10 复习。

1.在复习方式上采用独立思考、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2.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是有“疑”而问,这可以使学生消除疑虑,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可让学生“无疑”而问,是根据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考别人,树立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规律,便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4.2 千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

1.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千以内数的读写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通过利用计算器拨珠,让学生看着计数器读数,帮助学生体会各数的组成。

4.3 用算盘表示数。

1.算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计算工具,它能较好地体现出数的位值体系,因此,让学生初步地了解算盘,向学生简单地介绍算盘的构造以及**,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我们古代数学发展的成就,还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数的位值概念。

2.在这里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表示各个数之前,必须首先在算盘上确定定位点,然后从定位点开始,从右到左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所以根据算盘写数和读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到定位点,找到定位点就找到了个位,然后往左找到最高位,从最高位开始依次读数和写数。

4.4 练习三。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本节课让学生回忆关于“认识千以内的数”的知识点,是建立数感的表现;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对计数器表示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同时,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于理解“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间的进率是10”。

4.5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数学问题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6 认识万以内的数(中间有0)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在学生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是学生在读写中的难点。教师通过利用算盘拨珠,让学生看着算盘读数,帮助学生体会各数的组成;为了更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安排学生看算盘拨珠并写数,设计中间和末尾的0在不同数位上及0的个数不相同的各种形式,把每一种题型都给以挖掘。

通过不同的例子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4.7 比较大小。

让学生从身边找例子,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乐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4.8 近似数。

1.结合教学内容,联系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估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估计的方法和策略,避免盲目地猜测,进而促使学生感受估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及相对的准确性。

4.9 练习四。

教学方式改变了,课堂上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而是把思考的空间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学生的想法就大胆表现出来,有利于精彩的课堂的生成。

5.1 认识分米和毫米。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测量、比较、**,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从中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2 简单的单位换算。

1.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温故知新。

2.通过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应用新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注重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3 练习五。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5年2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 观察 概括能力。解决问题 能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圆片11个。教学过程。一 导入。出示。提问 你能看图列出两...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行测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基本掌握,能够理解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进行测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实际测量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充分动手和动口的机会。教学反思。本课...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1.认识常见材料。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通过观察认识多种材料 2 能够在交流讨论中认识到材料的好处。能力目标。1 能够通过实验活动认识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 2 大致了解材料的性质。知识目标。1 知道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 2 大致了解金属材料还有哪些具体分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