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2-16 20:10:28 阅读 5697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材分析:例1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唤起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借由学生的算式介绍综合算式的概念,并使学生明确“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再教学脱式计算的方法,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对于加减混合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算方法,但是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清楚和了解,很容易出现先后顺序错误的问题。

教学目标。1.掌握“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引导法讲解法。

学法:**法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必做题)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必做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三)拓展练习(选做题)

12路公共汽车上原来有32人,到了中山站后,又上来12人,又下去了14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同级运算。

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48页例2及相关的练习内容。

教材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列式解决环节,先呈现学生列式的3种方式,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境的支撑,学生知道要先算乘法,接着,教材基于数学上的规定,给出了脱式计算的顺序。在此基础上,用文字完整地呈现了含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对于乘加、乘减,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算方法,但是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清楚和了解,很容易出现先后顺序错误的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3.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

学法:**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7+(4×3)

12+7=19(人) =12+7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合作交流、初步**。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运用规定,进行计算。课件出示: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五、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必做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例1 简算。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 凑整 的方法进行加减混合的简算。混合运算,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但是仔细观察算式就会发现,第 1 题中,22与68相加的和是90,所以先算出22与68的和得出90,然后再减去11 第 2 题中,65与15的差正好是50,这样相减得都整十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预习卡

第一课时。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学生姓名 授课时间 年月日。学习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 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 题。一 温故知新我能行。我能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二 自主预习我真行。通过认真预习了教材第47页后,我知道了 1 本题要解决的问题是。2 要完成这一问题,我首先求出 走了24人后还剩 再求出 ...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导学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1 导学单。姓名 1.知识库 和 叫做第一级运算,和 叫做第二级运算。和 是同级运算,和 也是同级运算。2 看教材主题图,读懂图意。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先求列式。再求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