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反思

发布 2020-12-14 11:00:28 阅读 3729

新课标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反思。

除法》是二年级下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第1页/共3页。

院长、西席、讲席”等。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

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12个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4相加,一方认为是4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第2页/共3页。

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是12?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

第3页/共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 说教材。1 教材分析。用除法解决问题 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 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新课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一 课程目标。2011版与2001版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 规范 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二 第一学段目标。数与代数。一 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 读 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能说...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练习题7套完整

9 刘红要做72面小旗,每天做8面,多少天可完成?如果每天做9面几天可完成?10 有30米布,做床单用了12米,还剩下几米?做一套衣服要用3米布,剩下的布能做几套衣服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练习题 二 班级 姓名 一 填空。1 把10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 列出算式。2 24 4 读作 除以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