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案

发布 2020-11-26 04:19:28 阅读 4858

设计理念。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前提。我们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追问“为什么要学习分数?

”“用怎样的符号表示分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探索学习主线索,预设了“引发冲突——问题引探——分层练习——总结评价”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经历“感知——操作——推理——归纳——应用”的过程,体验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发展与形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开一扇靓丽的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几分之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已认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小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这一内容包括几分之一(尤其是二分之一)的含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读写法、两个几分之一分数大小的比较等。由于分数的抽象性,教材在编写时一方面注意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例1与练一练);另一方面以理解分数意义为重点,带出分数的大小比较(例2)。

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水平,是科学可行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能借助直观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渗透抽象、推理、模型等数学基本思想,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育数感。

3.体验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产生分数。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学习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引发冲突,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野餐活动分食品的场景,呈现现实问题:“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引导完整表述“平均分”食品的情况:如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引发冲突:蛋糕每人平均分得“半个”,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怎么办?

揭示课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以前学过的数不能表示“半个”,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问题引探,主动构建1.认识二分之一。

引导**,初识二分之一。

回顾: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蛋糕的“二分之一”?思考:二分之一该用怎样的符号表示?

自学:阅读课本p98,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结合情境理解每部分的意思并书空)。

交流:引导完整表述二分之一的含义。⑵动手操作,再识二分之一。

出示: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然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得到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的。

操作:学生按要求“折——涂——说”,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展示:学生展示并介绍三种不同折法。

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

辨析、归纳,三识二分之一。

练习:判断涂色部分是否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思辩:我们通过分蛋糕找到了二分之一,通过折纸也找到了二分之一,刚才我们通过观察也找到了二分之一。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归纳:看来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环节在初步感知“1/2”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历动手操作、辨析判断、归纳推理及创造符号表示“1/2”等数学活动,一步步丰富对“1/2”内涵的认识,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培养符号意识与创新意识。】

2.认识四分之一。

思考:这幅图(四分之一)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3.利用直观比大小。

猜想:“1/2”与”1/4”这两个分数究竟谁大?

验证: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请大家拿出两张,分别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二分之一,另一张涂出它的四分之一,带着你的思考比一比,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反馈:学生展示作品,说想法。4.认识几分之一。

质疑:四分之一是不是最小的分数?

探疑:(利用剩下的一个圆形学具)请做一个比四分之一还小的分数。交流:①一样的圆,怎么创造出这么多大小不同的分数?

(电脑演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

一、十六分之一)如果继续往下分,还能得到谁呢?你又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1/2之后利用“正迁移”认识1/4,属水到渠成。但比较它们的大小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而言仍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利用直观比大小,成为最佳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操作,认识任意几分之一的分数,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水平。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对“几分之一”分数含义的理解,培养发散思维及数感。更重要的是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科学**的精神。

】三、分层练习,培养数感1.想一想:它是几分之一?

2.估一估: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3.猜一猜:谁更长?

4.看一看:**课件,感受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估一估、猜一猜、看一看等活动,在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并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含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与应用意识,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产生亲近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评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最欣赏谁得表现?:

设计意图:课末谈收获,提疑问,用自评、互评的方式梳理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省与勇于向别人学习的良好习惯。】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始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自觉践行“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思考、感悟等数学活动,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思路凸显以下几个特征: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本课紧紧抓住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分学具、分食物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分的过程中,感受到4个苹果、2瓶水分得的结果还是整数,但1个蛋糕平均分的结果却不够1个,从而引发认知冲突——生活中会出现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一半”该如何表示呢?从而感悟到分数的产生缘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

二、科学定位,达成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需要合理地运用迁移规律,形成主动迁移。这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们在设计时,首先抓住学生最容易理解的“1/2”作为认识的突破口,集中一课中最佳的**时间,让学生对“1/2”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不但把力气化在刀刃上,保证了对“1/2”的认识效果,同时也为引导学生主动迁移,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数形结合,培养数感。

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重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操作中以形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如:

课中“折长方形纸的1/2”、“这幅图(四分之一)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请。

做一个比四分之一还小的分数”以及课末的想一想、估一估、猜一猜、看一看等活动,无不借助数形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执教教师简介。

阮宁宁,小学一级教师,宁师附小东侨校区(华侨小学)副总辅导员。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会员,宁德市教坛新秀。从教以来一直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宗旨,快乐学习,快乐教学。

坚信: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开启智慧的过程,更是一种助人为乐、润泽生命的行为。2023年12月,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获宁德市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优质课评选第一名。

撰写多篇教育教学**参加省、市**评选活动并获奖,多次送教下乡赢得一致好评。

所用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案

设计理念。研究学生 读懂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前提。我们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追问 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用怎样的符号表示分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探索学习主线索,预设了 引发冲突 问题引探 分层练习 总结评价 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具体 现实的情境中,经历 感知 操作 推理 归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案

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分数1 2。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课件出示分数线 分母 分子 讲解 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数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份数。带领学生读分数1 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把他平均分成2份。...

三年级《认识分数》数学教案

三年级 认识分数 数学教案。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 一半 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 一半 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三年级 认识分数 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操作 整理 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