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发布 2020-11-20 23:15:28 阅读 9175

1.1.1 口算乘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老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从而,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课环节上,老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各种口算方法,使学生动脑、动口,学到的知识更深刻。

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2 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2.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1.2.1 笔算乘法。

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安排复习作为铺垫,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及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2.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笔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分三步计算。学生还未能熟练掌握时,往往会出现在计算第二步时把乘几十当成乘几,或者将乘数弄混淆导致出错。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学生书写竖式时,老师要求学生将算理一并书写在算式的旁边,便于学生记住自己该算哪一步,便于学生在思维混淆时能理清运算的顺序,在检查时便于发现错误。

2.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对这一知识的教学千万不能急,不能光看学生计算出的结果正确与否,而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看似简单的计算,实际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事情。

在教学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其“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是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

1.3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本节课在讲课的时候特别简单,但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错误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的学生没有按照简便算法的写法来列竖式。当然这类不能简单地说它是错的,但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要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认识简便的写法,学生再按照自己原来的认识来列式,显然是说明了没有认真听讲,老师肯定是要指出的。

还有,以后学生会学习小数加减法,如果学生坚持末尾对齐的话,那么在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这个错误就会更加明显。

2.两个乘数末尾都分别有一个“0”,有的学生写完后补“0”就只补1个“0”。(这可能和老师在课上只说补“0”,没强调为什么补“0”有关)

3.比如说50×36,列成竖式的时候应该先写36,再对齐6的下面写5,后面是1个“0”,但有不少学生还是把50写在上面,或是把个位上的“0”和6对齐。(说明还是没有掌握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4.在算乘法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但有的学生还是在计算过程**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

1.4 两步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本节课主要是教学计算两步乘法和解决连乘应用题的方法。教材根据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找出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方法。

从旧知引向新知,让学生把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一个两步解答的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和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已的观点。

3.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有趣的乘法。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之所以课题为“有趣”的乘法计算,同样是着重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过程,体会计算规律的“有趣”。

教材编排首先明确指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进而通过笔算×11的结果,在比较中获得初步感悟,并在举例验证中强化认识。之后编排的“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其思路大致相同。

这里所要提出的是关于“验证”教学环节的编排,为什么要设置对规律的“验证”呢?个人认为教材编排的意图不光只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规律的感知,更多的是遵循“**规律”的数学本质,小学阶段对数学规律的**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法。所谓不完全归纳法,即不完全归纳推理,是相对于完全归纳法而言的,是一种以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断做结论的推理。

不完全归纳的结论是或然的,人们应用不完全归纳法,虽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事例中摸索出普遍的规律性来,然而这还是个猜想。这个猜想对不对,还必须进一步加以验证,因为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它可能真,也可能假。概而言之,对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一方面是它的结论可能提供全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它的结论未必真实可靠。

基于不完全归纳法的这种本质特征,**规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都安排了“验证”的教学环节。从这个层面上看,修订后的苏教版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吃透教材编排意图,确定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合理设计教学,努力打造有厚度、有深度、有数学味儿的数学课堂。

2.1.1 千米的认识。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长度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

2.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老师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

“从学校到幼儿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长。

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2.2 吨的认识。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并感知,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含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通过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有趣的故事情境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1 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在本节的学习中,主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从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条件,得出数量关系式,进而解决问题。

2. 本节例题难度不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 数学的学习讲究系统性,本节是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基础课时,主要任务放在了对学生思考方式的培养上。

3.2 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本节是在学生掌握了用摆纸条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抽象出的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

“策略”如一根红线,贯穿全课的教学。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练习中习得,而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在这节课中循循善诱,丝丝入扣,引导学生探索出画线段图整理的方法,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策略的优势,使学生逐步接受了“先画图,再解答”的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为以后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同时,老师也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4.1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进而理解了乘加、乘减的含义,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对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能掌握,对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加算式,大部分学生也都能掌握,但是根据情境列出乘减算式,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为了使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我在讲解例题时,做了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观察,感受了乘减的含义。

但还是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以后要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

4.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

2.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却最容易出错,而我高估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由于时间的仓促,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入思考,一些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业**现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啰唆,导致学生更是云里雾里。

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习中,我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6 2017学年第二学期。备课本。科目数学。班级三 1 班。任课教师黄菁。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 2016 2017学年第二学期。备课本。科目数学。班级三 1 班。任课教师黄菁。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

教学目标和任务 1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 学习普通话。能熟记 汉语拼音字母表 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 写匀称。2 继续练习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在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总结。易错点1 积的末尾0的个数判断易出错。误区点拨 1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和两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补上一个0,才是算式的结果。有时会忘记补上这个0。2 乘数末尾没有0,但积的末尾却可能有0,如25 4 100 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至少有几个0。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