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夏感》第三课时教案及反思

发布 2020-11-20 05:03:28 阅读 2114

夏感。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武原中学姚培红。

一、教学设想。

本文写夏,不是抽象地概述,而是用具体生动的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应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进入课文情境中。每个学生对“夏天”、“夏季景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应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所以,我用“你对夏天有怎样的感受”的设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述说体验,并用“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这一设问自然过渡到文本。

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对夏天的情感,并要求学生用“这是一个的夏”的句式,把握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精读课文写景的段落,在体会夏天的美丽景色时,通过让学生给画面取名字的方式,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并尝试炼字。最后,让学生总结写景的方法,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四、教学准备。

多**。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多**课件2—8张)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多**显示课件9)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要求学生感情饱满地自由朗读课文1—4节,要大声地读,要读出“磅礴之势”,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显示课件10)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多**现实课件11)

教师预设:这是一个旋律紧张、热烈、急促的夏,这是一个迸发旺盛活力的夏,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

4、教师提问:作者赞美夏天磅礴的气势、金黄的色彩、生命的活力、热烈的旋律,我们都能理解,但作者在结尾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赞美这个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季呢?你是如何理解“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的?

(可追问:与其说作者在赞美苦涩的夏季,不如说作者在赞美什么?)

明确: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洒下汗水,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对夏天的赞美,其实是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赶快去。

5、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6、教师归纳:

文章赞美的是火热的夏天,赞美的是磅礴的气势,赞美的是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赞美的是那紧张而又忙碌的劳作,赞美的是收获着希望而又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的是这生命勃发的世界,赞美的是这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多**显示课件12)

三)拓展阅读(比较两文的异同)(多**显示课件13)

观刈( y ì,割 )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历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注解:陇:田埂荷:挑箪:竹器饷:送饭灼:炙晒但:只惜:珍惜。

共同点:两文都写出了夏日农民的紧张、繁忙,都写到了收割小麦。

不同点:古诗透露处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关切。课文则满怀喜悦、赞美、热爱之情。(多**显示课件14)

四)品读画面。

1、概括画面,品味语言。

1)教师过渡:源于对劳动的歌颂,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激情。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夏季特色的画面,你能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些画面吗?

(多**显示课件15)

2)学生默读小节,寻找画面。

3)教师示例:细草成厚发(多**显示课件16)

4)学生归纳:绿烟凝黛墙、鸣蝉潜叶间、骄阳烤大地、麦浪扑远山、热风送麦香、棉苗挑绿叶、高梁举“喇叭”、瓜秧匍匐进。

5)在概括画面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品味语言。

教师预设:细草成厚发、绿烟凝黛墙——可结合朗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景物逐渐变化的过程,抓住“细”——厚”、“绿”——黛”、“烟”——墙”等词,另外“沸腾”一词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凝成”突出了绿色之浓。

骄阳烤大地、麦浪扑远山、热风送麦香——可结合朗读“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麦的面积之大,可以涌起一艘艘的舰船。“翻滚”、“扑”说明麦子长势之猛,给人热烈的的感觉,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势。

“烘烤”一词写出了太阳的火热、猛烈,可概括为“骄阳”。

棉苗挑绿叶、高梁举“喇叭”、瓜秧匍匐进——可结合朗读“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明确:一个“挑”字,写出了绿叶的饱满、精神;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一句加以品味。

2、归纳提炼,掌握方法(多**显示课件17)

教师:同学们,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身处南方的我们对北方的夏季有了形象的认识,我们仿佛身临北方的夏季,感觉到她的阵阵热浪,甚至隐约听到她奏起的声声旋律。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旋律转化为生动的画面的?

明确:1)选择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并抓住景物的特征。

2)恰当运用修辞。

3)注重炼字。

五)布置作业(多**显示课件18)

1、请你选择具有秋季特色的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秋在校园》为题写一个片段,描写校园中的几个画面。左右。

2、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

板书如下:夏感。

紧张、热烈、急促。

景人。细草成厚发、绿烟凝黛墙 (1)选择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辛勤、忙碌。

鸣蝉潜叶间、骄阳烤大地并抓住景物的特征。

麦浪扑远山、热风送麦香 (2)恰当运用修辞。

棉苗挑绿叶、高梁举喇叭 (3)注重炼字。

瓜秧匍匐进。

灵秀之气酿成磅礴之势。

情。热爱、赞美。

六、课后反思。

夏感》这篇文章是新增课文,我还是第一次教,并且是面对全县青年教师的一堂公开课。因此,我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上下了一番工夫,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创造。

一)句式引导,感知课文。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以“因为这是一个___的夏”的句式,引导学生感悟夏天的特征,理解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个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紧扣文本。

如:“这是一个磅礴的夏,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是一个有希望的夏,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是一个紧张的夏。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是一个金色的夏。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看出来的。”“这是一个热烈的夏。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二)画面概括,品读语句。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画面感极强的文章。而学生在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画面。因此,我在设计时把概括画面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给文中的画面取名字的方式,去品味文章的语言。

老师首先示范,给定句式,学生兴致盎然,积极讨论,掀起了一阵阵高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相机引导,让学生在推敲比较中去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妙处,从而真正地去品味语言。

三)缺点与不足。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人们不断地追求。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失败的是,在给文中的画面命名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甚至争论不休,而我在有些地方的引导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抓住机会,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生成新的精彩。

七年级体育教案第十三课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13课教师。教学内容。技巧 2 重点 掌握滚翻技巧。难点 动作的圆滑,姿态优美。1 学生能在学习前滚翻的基础上复述后滚翻的动作要点,了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2 80 以上的学生后滚翻动作做到团身滚动,能创编多种姿势的组合动作,发展滚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 学生乐于多次重复练习,...

七年级第十三周

2014年下学期第十三周七年级测验卷。3单元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班级姓名学号。a卷 一 解下列方程。2 解答题。1.为了保证市运会的顺利举办,市 正在抓紧建设各比赛场馆。某工程队每天安排160人,在其中一个场馆建设工地上挖土运土。已知平均每人每天挖土5立方米或运土3立方米,为了使挖出的土及时运走,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周周演练

命题人 保英秀审题人 刁秀英。一 口语交际 10分 1.根据情境,用恰当的语言表述。6分 星期天,小林到白云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 喂,老头,到白云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 顺公路走,有一千丈 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 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