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1-19 01:45:28 阅读 6519

四、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冰心及其诗集《繁星》、《春水》;

、感受诗歌的形象,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学习诗句对称的特点和排比的手法,培养读诗和写诗的兴趣与能力。

课文说明冰心是中国新文学开拓时期代表作家之一。《繁星》和《春水》两本诗集,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系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吟咏自然,讴歌母爱,抒发生活的感悟。

作者善于从社会生活的一个断面,自然界的一个现象,人世间的一段悲欢离合,以及人们习而不察的事物中,感受和发现人生的哲理,体会人生与自然的某些规律性的本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两本诗集在现代文学史和新诗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们为“五四”时期百花争艳的诗歌园地带来了新的色彩和气息,一时之间,许多青年诗歌爱好者争相效仿“冰心体”,形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的“小诗运动”。她所创建的“冰心体”小诗派成绩斐然,影响深远。她的小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风格细腻、清新、俏丽、淡远而又不乏深沉。

教学步骤:基础知识积累。

一、根据拚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áo里 dié成 pāo下惊xiàn sǎ遍 nèn 绿

巢叠抛羡洒嫩。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妄弃:轻意丢弃。 2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3、至爱:极爱,最爱。 4明艳:鲜明艳丽。 5泪泉:泪水。

三、辨字组词。

躲(躲避) 妄(妄想) 沾(沾染) 侵(侵略)

跺(跺脚) 忘(忘记) 粘(粘住) 浸(浸透)

赏析四首诗: 一、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2024年10月5日,2024年2月28日逝世。福建省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创作。2024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2024年燕京大学毕业,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在当时影响较大。

全国解放后,2024年《人民**》刊登了她的《再寄小读者》。粉碎“四人帮”后,她继续写了《三寄小读者》等。主要作品有《冰心**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二、内容理解 1、第一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母亲》这首小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来的。根据雨中荷叶庇护红莲的感触,冰心写成《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得更加鲜明、深刻,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2、“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此句中“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只”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心中的风雨”指的是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烦恼、困难、病痛等等。“只”字不能去掉,它强调了惟一,别无他选,更能突出母爱的力量和伟大。

、二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包括精神和感情)如果受到了打击,总是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从表达方式看,本诗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表达方式看,诗歌共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本诗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和伟大无私。

、第二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024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

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和自然,只有“童心”和“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与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远离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身边。

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朗读的节奏、停顿和所表达的感情。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船》这首诗写了什么?

本诗写了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任何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诗句,为下面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作者叠纸船、抛纸船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先讲了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

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那么到底是去什么地方呢?诗人在第二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到了第三节我们才明白原来诗人是希望纸船能流到母亲身边去。

、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抒情呢?你能不能也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同样的感情?

作者用叠纸船、抛纸船这些细节寄托自己对远在祖国的母亲的挚爱和无尽的思念,更形象、具体、可感。我们也可以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如:写信、画画、叠纸鹤、叠纸飞机等等。

10、同样是写母爱的抒情诗,仔细品味《母亲》和《纸船》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你能说出这种区别在**吗?

仔细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前者写的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在感情有交流方式上,童稚期的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则体现和表达了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前者侧重于母爱的付出,后者着力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恰好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其中的感情体验值得珍惜,内涵丰富而美好。

1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成功的花》一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2、用“惊羡”而不用“羡慕”,表达效果好在**?

“惊羡”和“羡慕”是一组近义词,但前者比后者多了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也更能表现“人们”对“成功的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不够理解。这样显出了神情,自然显得形象生动,表达效果更好了。

13、本诗中“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两句诗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前句讲奋斗是艰苦的,浸透着辛酸乃至痛苦的无数泪水;后句讲牺牲是壮烈的,付出了生命的汩汩鲜血。从奋斗艰苦和付出代价的程度来看,后句比前一句更深,所以不能调换。

14、这首诗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本诗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别人的成功,而要了解这成功背后我蕴涵的艰辛劳动,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15、《嫩绿的芽儿》中,“芽儿”的“嫩绿”,“花儿”的“淡白”,“果儿”的“深红”,各有什么含义?

“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花儿”的“淡白”蕴涵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16、本诗选择了哪三个意象,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本诗选择了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三个意象。从诗中的“发展”、“贡献”和“牺牲”这三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诗的主题也在逐步升华。

17、“芽儿”、“花儿”和“果儿”三者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首先,这三节诗之间从内容来看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和“果儿”的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其次,“芽儿”、“花儿”和“果儿”说的话不能互换,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

18、请想象一下,“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她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嫩绿的芽儿”的愿望是快快成长,盛开淡白的花;

“淡白的花儿”的愿望是尽快结出饱满的果实;

“深红的果儿”的愿望是香甜可口,让人们品尝。

19、本诗给你怎样的启示?

本诗告诉我们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要把美丽的青春贡献给社会,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要无私奉献。

20、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前两首诗的主题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诗的主题是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前两首诗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抒情,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

这四首诗都出现了“物”:第一首是“鸟儿”;第二首是“纸船”;第三首是“花”;第四首是“芽儿”、“花儿”和“果儿”。诗人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这是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四首诗的语言均凝练、清丽。但第。

一、三、四首诗的语句短小隽永,第二首诗诗行较长,节奏稍舒缓,正与对母亲绵长的思念相协调。

三、艺术特色。

四首诗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用极其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构思精巧。语言清新淡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这四首诗,有如:

“在炎夏永长的中午,在绿荫如盖、芳草油油的地上,卧听那山谷中如同碎玉的清溪,安闲的和平的节奏”。

五、《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基本知识,学会根据寓言的特点分析理解寓言故事。

2、了解我国古代寓言的特征,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3、分析寓言的寓意,并能懂得如何使用,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步骤:一、知识准备:文体知识——寓言。

寓言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作者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敌人的丑恶残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强团结,打击敌人。也用讽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

这些教训,讽刺一般在作品的开头点出来,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加以思索找出来。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

《郑人买履》

1、作者简介。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重点字词。

字音。履(lǚ) 遂 (suì) 宁(nìng) 度(duó)其足忘持度(dù)

通假字。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弄清大意。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就是鞋子。

度:duó,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4、寓意分析:

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刻舟求剑》1、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题目是后人加的。《察今篇》宣扬了法家思想,主张“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无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强调古今时世不同,统治者应该明察当前的形势来制订法令,不宜死守古法。

2、重点字词。

涉(shè)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 (ruò)

3、课文解读。

遽契:赶紧刻上。遽,急。契,刻,这里指在船上刻记号。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是,这里。之,助词。

从其所契者: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

求:寻找。若此:如此,像这样。

不亦惑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课文分析。

这则寓言分两层:

第一层从“楚人有涉江者”到“入水求之”,写楚人刻舟求剑的经过。

第二层,从“舟已行矣”到“不亦惑乎”,评论求剑方法,点明寓言的主题。

5、寓意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

本卷卷面8分 一。基础知识 12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跻 ji1 身豁 huo4 达藐 mao3 小童稚 chi4 b.蓦 mo4 然鹤唳 li4 浩淼 miao3 履 lu3 历。c.安恬 tian2 绚 xuan4 丽墙橹 lu3 沉淀 ding4 d.犀 xi1 利荟 hui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那一次,我真蠢。从出生的那刻起,我就注定了要与 胖 为伍了。说实话,从小到大,我的体重总是超过同龄人20 左右。都怪我平时爱吃东西。这样日复一日,就因为自己的贪吃和天生的大身架才导致现在的 身强体壮 的!可在从前,我从不为自己的身材而担心,反倒认为 太瘦有碍健康,而肥胖也不一定是坏事。可就在成为中学...

七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 七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镜 的主题是 金色年华 所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反映多彩的童年生活的。幼时记趣 围绕一个 趣 字,记述了玩耍的物外之趣 往事依依 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了童年求学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突出了读书的乐趣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