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发布 2020-11-17 17:50:28 阅读 2177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

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2.意外收获。

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

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

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以听众的身份出现,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

2、点亮小灯泡:

通过小组**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

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

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

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上完之后,虽然教学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整体感觉不是十分理想,某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组织还不够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于平实,没有轻重缓急;对学生反馈的点评,还不到位。

今后我还需多想办法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教态教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简单电路。

本课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动手操作性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综合应用。在本课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来展开**活动。

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回顾旧知和生活实际,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说,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点亮一个小灯泡。在课堂上充分鼓励敢于尝试的同学,对于学生在点亮过程**现的错误让其他的孩子去发现,去指正。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电器元件,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的科学名字。你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而对这样的组装,他们可能很早就已经玩过类似的游戏。

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小灯泡很快被学生点亮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接着,我又会提出一个问题。“分析我们的连接,你能说说干电池的电流是怎么走动的吗?”这下可难住了一部学生。

她们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少部分对电学感兴趣的学生可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但说不完整。

在他们的思考问答下,更多的学生会加入思考的行列。此时,我将孩子们零散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全盘托出。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开关来控制灯泡。

而这个连接却没有开关。我们能不能加一个小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熄呢?加入开关,重新点亮小灯泡!

孩子们又很快的完成了组装。现在,请你把我们的连接用实物图画下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学生们花了几分钟才画好实物电路图。

要画得像容易吗?感觉怎么样?要是简化一下就好了!

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此时,可以充分让学生们想想简便的方法,她们给了我很多好的意见。我也给同学们一种方法,学习画简单的电器元件符号,用符号再一次画简单电路图。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对灯泡内部的结构不了解,对看不见的电流就更不清楚了,而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开启学生智慧的思维。因此,我这课的设计,先点亮小灯泡,认识电流的存在,小灯泡只有在回路电路中才能亮,一旦断开就会熄灭。然后,逐渐的增加电器元件,我们不可能始终用手握著让小灯泡亮,电器元件就可以让我们的手解放出来。

这就构成了一个电路连接。学习画简单电路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知电路连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电路的布置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4、电路出故障了。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并进行排除。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原理。学生小组实验中的电路中的故障都是课前我预先设置的,有的是导线问题,如里面的铜丝断了,接头没有剥掉塑料套;有的是灯座问题,如灯座的接线柱的线掉了,灯座坏了;有的是灯泡问题,如灯泡坏了,灯泡没有拧紧;有的是连接问题在教学中,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故障学生在一开始实验就发现了,并且很快就排除了,而且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老师故意为他们设置的故障,因此还喊着“我们这组没有故障”,完全不按照我的设想一步一步去检测。

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应该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迁怒于学生打乱教学秩序,还是欣喜于学生的聪明?我想,如果从学生角度出发,从教学的实效出发,那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

但是原来电路中的故障已经排除,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换了种方式,让学生假设“灯座、灯泡、导线”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该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这样,学生还是通过动手,掌握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要领。

一堂课,当出现了我们课前没有料到的情况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只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我们的教学就会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我们的课堂,也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

5、导体与绝缘体。

从课堂上的情况反馈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教科版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是电单元的第五节课,学生在以前的**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里面用铜丝?

,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因此,教材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然后掌握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强调重复几次。教材的这种设计凸显了**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改进措施:**初始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的兴趣、激发**欲望;在汇报中,抓住切机,进行引导,提升思维与能力。

6、做个小开关。

做个小开关》这节课是第一单元第六课,学生逐步从连接简单电路到较复杂的电路,随着电路的复杂,必然需要有一个更方便的控制电路的办法。前面几节课都是用断开连接或拿掉电池的方式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学生已经感到这些办法比较麻烦,基于这些原因,做个能自如控制小灯泡亮与不亮的器具就显得十分必要。这节课,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开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物品,学生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

对于“做个小开关”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却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没有学生关心过它的原理和运用。

所以,我在教授这课时,抓住关键,让学生动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把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学生不关心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并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在对串并联电路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新课程要求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和**。当学生展开讨论和**活动时。

我走下小组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实验。适时、适当的点拨。在学会了科学的的检测方法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学习有序有效。通过这样的课堂**历程,学生不仅仅获得一定得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完了这一课,效果不是很好,原因就是这一节课涉及到的实验材料过多,耽误了一些时间,以后可以到小河街去买一些可以装材料的袋子,如信封、封口的塑料袋,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约不少的时间,还有不少的学生并不清楚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我一直在努力的启发他们,可很少有同学想到。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干脆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上课的流程可以改为如下:

先在黑板上面画好电池串联和并联的图让学生找两副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释什么叫串联,什么叫并联(主要从一条回路和多条回路上解释)学生领材料做并联和串联的实验,汇报的时候,要同学重点观察小灯泡亮的程度。

1、 油菜花开了。

科学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活动得出结论。在本课中,我让学会采用自主**的方式,为孩子们准备了来自于生活熟悉的实物“油菜花”,引导孩子们进行了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进行油菜花的**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了勇于**的精神。

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准备不够充分,虽然准备了油菜花、幻灯片、镊子、盘子等实验用具,但对于解剖油菜花的镊子,发现在学生手里不好用,夹住细小的萼片、花蕊时有些小组发现很容易直接夹断,最后撕下来放不整齐;

过于关注教师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进程,压缩了学生观察油菜花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实验材料,收发材料有些乱。经过研讨后,在后来上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些修改:强调不锈钢镊子一定要夹住油菜个部分的下端。

给学生一张粘贴纸,专门用于摆放解剖下来的花的各个部分。控制好材料,一开始观察一棵油菜,只演示;观察一朵油菜花,讨论完后,再给学生材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1 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 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营养要均衡教科版

1 在本课的备课环节中,我发现前面两课 一天的食物 和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都是为本课做准备。一天中的食物种类 和 食物带来的丰富营养成分 都在说明人的基本饮食结构以及营养成分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但这些活动还不能够解释一个问题 既然人体需要丰富的食物和营养,我们怎样吃才能获得必要的营养成分呢?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点亮小灯泡教科版

在平常教学时,遇到植物单元 动物单元经常要用到观察方法,比如认识一棵大树,了解蚕的生长发育,必须进行观察和记录。那么,在操作性的 活动中,也要观察吗?学生们拿到小灯泡不会想到要去观察它,只要点亮就行了,爸爸妈妈买来灯泡看也不看就安在灯座上,不也亮了吗?在这类操作活动中,学生是没有意识去观察的,所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