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商的近似值

发布 2020-11-16 14:27:28 阅读 4272

商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例1、例2,第58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并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3.请按目标:通过学生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在家里测量自己每步走多远,谁来告诉老师,你每步走多少米?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汇报略。

教师:有个班的小朋友也在测量自己的步长,他们又是怎样测量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多**课件演示以下情景)

学生1:我走一步量出是0.35m。

学生2:我走4步量出是1.33m,平均每步是0.3325m。

学生3:我家客厅长6m,我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刚好走15步,算出平均每步是0.4m。

学生4:我走了7步,共3m,可是我算平均每步走多远时,除不尽,算不出来,老师你能帮帮我吗?

教师:屏幕上的这个小朋友提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商的近似值。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只走一步测出的结果是不太准确的,因为走路时,有时迈得长一些,有时短一些,所以要多走几步测得才比较准确,比如小明走8步,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学生看时,老师告诉学生:

小明走路时每步的长短大致是相近的。课件显示:小明走8步,并量出共2.

97m。

教师:请同学们帮小明算算平均每步走多少米。(两名学生板演)

2.97÷8=0.371 25(m)

教师:谁来说说0.371 25m中的“3”,“7”,“1”分别在哪一位上,各表示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7”,“1”分别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表示3 dm,7 cm,1 mm。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直尺上看看7cm,1mm有多长呢?并用手指比划一下。

学生看、比划其长度。

教师:1mm长吗?

学生:太短了。

教师:1mm对我们走一步的影响大吗?

学生:不大,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教师:既然没什么影响,每步的长度也不需要非常精确,保留到厘米就行了。怎样保留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商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那么这道题的商保留两位小数应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商应该是0.37,因为第3位小数是1,比5小,所以要舍去后面的小数。

教师:0.37这个商是一个近似值,我们写商时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写得数时要写约等于符号。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特别强调对话框内容,加深理解。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例1的竖式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不需要除尽,后面两步的计算是无用的,只计算到商是0.371就行了。

教师:请同学们共同完成刚才屏幕上提出的问题,走7步共3m,平均每步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2个学生的作业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保留商的近似值。

2.教学例2

多**课件出示例2。

教师: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7个西瓜共重53kg,平均每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53÷7。

教师:题中要求得数保留1位小数,商应除到哪一位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除到小数点后第2位就行了。

指导学生看书完成例2,同时教师在课件上完成,并提醒学生要写约等于符号。

教师:这道题如果只除到小数点后第1位。那么你怎样判断是“舍”还是“入”呢?

学生:看余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除数的一半。

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想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只要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数上要加1。这道题,除到小数点后第1位后,余数是5,比除数7的一半大,所以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5上加1,得6,也就是商约等于7.

6。三、练习巩固。

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

提醒学生看清题目要求,认真思考这两个算式的商要除到哪一位才满足题目的要求,然后再让学生除出结果后填表。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总结出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强调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一位,然后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商。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简评:本节课由学生自测步长入手,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字所在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学生“看一看”与手指的比划的方法,充分感知1 mm的长度,从而得出1 mm对步长影响不大的结论,从中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出求商的近似值的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落到了实处。】(本案例由谭朝福提供)

商的近似值(教学片断)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自己每步走多远吗?

学生:想。教师:

只走一步测出来的距离是不太准确的,要多走几步测得才比较准确。同组的同学合作一下,找一个同学走几步后,再测一测他的距离。走几步比较好呢?

征求学生的意见后,确定7步、8步或9步都行,但是要告诉走的学生,每步的长短要大致相近。

教师:测出长短了吗?请你们计算出每步的长度。

学生计算后,教师问学生发现什么问题,有的除不尽,有的除得尽,但是除起来很复杂。

教师:同学们在用8步走的距离除以8时遇到了这样两个问题,有的除不尽,有的除得尽,但是计算很复杂。所以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一个新的问题——商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大家是用米做单位测量的。

比如这个同学吧,他测出自己8步走了2.97m,那么除出来每步的距离是0.371 25m,谁能说一说在0.

371 25m中的3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1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0.371 25m中,小数点后面的第1位数表示分米,第2位数表示厘米,第3位数表示毫米。因此3表示3 dm,7表示7 cm,1表示1 mm。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直尺上看一看,1cm有多长?1mm呢?

请学生在直尺上看后用手比划1cm和1mm的长度。

教师: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出1mm太短了。

教师:多1mm或少1mm对1步的长度影响大吗?

学生:基本没什么影响。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用到厘米就行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用除法。

计算步长时,只保留到小数点后面的第2位就行了。想一想怎样保留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学生有3种意见,一种是把第2位以后的数全部去掉;第2种是把第3位上的数作为“1”收上来;第3种是用前面学过的“四舍五入”法来保留小数。

教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公平一些呢?尤其是在做买卖时,都舍掉或都收起来公平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还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比较好。

教师:同学们会用“四舍五入”法吗?

学生:会!教师:大家用“四舍五入”法把自己每步的长度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把自己除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后,教师可以抽其中有代表性的学生问:为什么要把第2位小数后面的数去掉?或者为什么要把第2位后面的小数作为“1”收到第2位上来?

通过学生的回答加深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理解。

教师:同学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以后,就可以把这个商写在横式后面了,但是在写得数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能给你的同学提个醒吗?

指导学生说出写得数时,要写约等于号。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每步走多远。

(多**课件出示例2)

教师:要求每个西瓜约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呢?

指导学生列出53÷7。

教师:得数要求保留一位小数,你们觉得除的时候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2位就行了。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要保留一位小数,主要看第2位上的数是收还是舍,因此除到。

第2位就可以作决定了。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道题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略)。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用学生自己测算步长的方式,把图示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为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现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除不尽或除起来很复杂的现实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应对办法,在让学生充分感知1 mm长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地得出1 mm的长度对测步长影响不大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求近似值的意义理解得非常深刻。

教学中重点集中在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和求近似值方法的讨论上,而在计算方法上,则充分应用学生在前面掌握的计算方法,这样突出教学重点,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商的近似值

商的近似值。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例1 例2 第58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二第1,2,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学会并掌握用 四舍五入 法求商的近似值。2.通过学生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准备 课件 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教师 ...

西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梯形的面积

3.学生操作 实施转化。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请同学们告诉老师 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 课件演示。三 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观察一下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底 高和面...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梯形的面积优质

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6课时梯形的面积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4页例2和练习二十一第3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方法,能用这种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学习用1个方格表示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