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5背影教案北师大版

发布 2020-11-12 21:10:28 阅读 2094

背影。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当优美的**缓缓响起,想必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

二、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前提测评(前面让同学们提前预习了文章,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交卸(xiè)差使(chāi)奔丧(sāng)簌簌(sù)狼藉(jí)踌躇(chóngchú)迂腐(yū)琐屑(suǒxiè)拭干(shì)蹒跚(pánshān)颓唐(tuí)举箸(zhù)二、朗读训练。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想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向我们传达的感情,我觉得第一步应该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下面同学们就根据问题的提示,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去朗读一下文章,希望你。

成为那个满载而归的人。)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

二年前的冬天, 徐州。

a、 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1、 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背影都牵动着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线索作用,即“背影作线,贯串始终”,咱们平时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习运用这种写法来表现中心。) 背影作线,贯串始终)

四、赏读**,合作交流:望父买橘。

1、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外貌描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

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黑色:点出父亲在服孝,心情沉重。

布:点出家境惨淡,父亲已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变卖。

却给“我”做了名贵的皮大衣: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给儿子最好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赏读这一部分,根据提示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体会这浓浓的父子深情。提示:

1)感情基调的把握(舒缓、深沉)

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要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

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文段是通是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

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如:①“蹒跚”、“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维艰、行动不便。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根据对前面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面对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现状,外貌描写中提到的“黑”、“深青”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这一点。说明他的境遇极为糟糕。在如此情况之下父亲还亲自来送我,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实的爱。

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用的好,因为)

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关照儿子的意思。

五、质疑问难。

1、作者对父亲的关心前后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起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至看见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不对的。

2、如何理解“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太聪明”是太幼稚或太不理解父亲的意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处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六、结束语。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5《背影》北师大版

第5课 背影 教案。教学目标 一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抒情。二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 深厚的父子之情。三 体会本文记叙事实,朴实自然的语言。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 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 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背影》教案

教学必备精品欢迎 使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背影 教案。课前预习。1.反复朗读课文,带着感情去读。2.读文中的父亲,想自己的父母,理解亲情。相关课程标准。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 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苏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 宋神宗熙宁九年 中秋在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市 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