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五课

发布 2020-11-01 22:45:28 阅读 1785

学习必备欢迎**。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五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不屈的中国”中第五课。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备课前,我首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2、能力。

尝试多渠道地搜集有关开国大典及国旗、国徽常识的资料,并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从中了解有关知识。3、知识。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了解国旗、国徽的象征意义。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阵地。本课程的设置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

2.小学高年级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3.“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本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有明确的规定:“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六。

总体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开国大典及国旗、国徽、国歌常识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理论性比较强这一特点选取了在网络背景下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曾经发生的一幕,弥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不足;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潜在的爱国情和自豪感;再通过小组合作搜索、筛选、整理资料,开展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从而逐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避免了单调乏味的知识灌输,整堂课上,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真正是“润物细无声”。

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等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三部分:

1、了解《开国大典》,激发爱国情感。2、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有关资料。

学习必备欢迎**。

3.总结学习情况,布置实践活动。七.教学过程:

一)了解《开国大典》,激发爱国情感。

1、出示天安门广场**,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这是天安门广场。看到天安门广场,你会想到什么?

教师小结过渡:天安门广场坐落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市中心,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2023年10月1日,新中国就是在这里宣告成立的。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到那庄严的时刻,一起去领略《开国大典》的盛大隆重。2、**《开国大典》片段:

从***宣告新中国成立到三军大检阅到30万群众大游行结束,适当加以剪辑,时间不超过5分钟。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开国大典》的片段,你觉得最让你激动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时刻或哪一个场面?为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开国大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不光获得了最珍贵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人人心潮澎湃,个个激动万分,所以在谈感受时都是情不自禁。

现在的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所知较少,因此再现当时情境,引导学生入景生情显得尤为重要。

假如由教师谈话直接导入,就给学生一种压抑感,排斥感,学生因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而不愿参与进来。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多**手段再现学生熟悉的画面,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学生就能张开想象的翅膀,从现实生活渐渐地回到那2023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去领略开国大典的隆重盛大。这一设计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在现实和文本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3、唱响《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谈话过渡:同学们,2023年10月1日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将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为了这一刻,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唱的那样:“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意,怀着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一齐唱响《义勇军进行曲》。

伴奏**响起,学生肃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群情振奋,歌声高亢激昂,每个学生都是用心在唱,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师生一齐唱响《义勇军进行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的“情”是激发不出来的)

设计意图:说到这里,有的老师可能会问,学生都会唱这首歌,让学生当堂唱一唱《义勇军进行曲》这一环节是不是有点追求形式了?不是的。

我倒觉得每天升旗仪式学生唱国歌,是为唱而唱,反而觉得是一种形式,学生不是真正的崇敬热爱国旗,热爱祖国,不是有感而发。《义勇军进行曲》雄壮豪迈,在这堂课上,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学生唱响它,就能真正理解歌曲的含义,了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追忆过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

4、教师谈话,同学们,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们都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注视着。

学习必备欢迎**。

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你以后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懂得唱国歌是为了牢记历史,知道今后该如何唱好国歌,也直接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生硬的说教、灌输.通过今天课堂这样的活动,我相信学生在每天的升旗仪式时再不会是纯粹的肃立、敬礼,而是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受到一次次教育。同时也为下面的追问埋下伏笔。

)教师追问过渡: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国歌、国旗的来历和象征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二)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有关资料。

教师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开国大典及国旗、国徽、国歌等常识的资料,做成了网页。)

1.教师提出要求:进入“开国大典”网页,认真阅读有关资料,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由小组长明确分工,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每人可记住1—2个小资料,十分钟后开展知识竞赛。

教师所准备的材料不应太杂,重点应突出,方便学生搜索、整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学生活动:先集中,小组长给每个人提出要求,然后分散进行资料的筛选、整理,为竞赛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版块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常识,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本课的目标所要求的。这样的自主学习,有别于传统的以“授—受”为特点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也是它的显着特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被动式学习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性格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教学的改革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勤于动手,同样,学生的。

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已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资料,以网页的方式呈现,接下来的筛选、整理、归纳工作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既了解了有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教师单纯的灌输更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

三)开展知识竞赛,交流收集资料。

1、出示竞赛规则:本次知识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必答题每组两题,答对一题加20分,答错不得分。抢答题部分,老师喊开始后方可抢答,答对一题加30分,答错倒扣10分。

2、教师宣布知识竞赛开始,学生进入竞赛状态。(题目略)知识竞赛时,教师要随时进行有效地调控,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切不可变成少数人的活动。

学习必备欢迎**。

3、教师宣布竞赛结果,表彰优胜组。第三版块设计意图:

这次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等知识,这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事,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枯燥。设计竞赛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相对紧张一些,从而更有效、更快速、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四)总结学习情况,布置实践活动。

1、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了解了国旗、国徽、国歌等这些祖国标志的资料,愿大家永远记住那庄严的时刻,永远记住我们是新中国的下一代,要为祖国的繁荣、腾飞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课后实践作业:把了解到的有关开国大典及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介绍给家人和同学,让他们更尊敬我们的国旗、国歌、国徽,更热爱我们的祖国。设计意图:

就品社课而言,课堂只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小块阵地,更广阔的是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后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牢记有关知识,而且带动人们更尊敬我们的国旗、国徽,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学习必备欢迎**。

五年级科学《凸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三)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及成像规律难点: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制作材料:土照相机制作材料。

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二)新授:

1.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2.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如果有些组的学生只发现一种情况,则汇报交流后再进行实验。

)(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6)讨论:

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3.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学习必备欢迎**。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5.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六、布置作业:学生制作土照相机。

.教师讲解演示制作方法(参照教材图示)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教师评价和展示学生制作情况4.学生用土相机做照像游戏。

以上制作活动,可根据时间情况课外进行)七、板书设计:5.凸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距纸屏近,距蜡烛远缩小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放大。

五年级第五课read

课题 lesson 5 what do you do read 主备 丁晓第 4 周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所学的主题句型,并能进行对话。2.能理解故事大意,并能回答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既能根据 和所给关键词复述。3.通过自由对话,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理解故事大意,并能回...

五年级第五课talk

课题 lesson 5 what do you do let s talk 主备 丁晓第 4 周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询问职业的语句。2.掌握短语 on a farm in the street come from an idea,so kind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询问职业的语句及工作地点的询问...

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5 古诗词三首 练习题。一 解释字义。泊间数重绿还 二 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京口瓜洲一水间 ji n ji n 钟山只隔数 sh sh 重 ch n zh n 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hu n h i风一更 g ng g ng 雪一更,故园无此声。三 填空。1 泊船瓜洲 的作者是 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