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发布 2020-11-01 13:38:28 阅读 7676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51个,理解并积累有关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6篇课文,能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基本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背诵2首古诗,3句名言。

3、 学习查找和阅读资料:了解注释的常识,读懂注释;了解查找资料的几条途径,学习查找资料;能大体读懂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材料,展开想象,完成2篇习作。

5、 激发学生亲近自然、亲近动物的情感,以及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21、我喜欢小动物。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平安无事、不胜其烦、逗弄”等词语,积累“干。

涸、实事求是”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第二节与后面四节的关系,体会作者亲近动物、喜爱动物的感情。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参考资料,能读懂课后的注释,明白注释的作用,继续训练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亲近自然、亲近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注释的常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作家秦牧及其作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你喜欢哪些小动物?在**见到的?

2、今天有一位大作家也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你知道他是谁吗?请自读课。

文。二、自学课文交流反馈。

1、你怎么知道这位大作家的?用了什么方法?

2、实物投影课文注释及作家的课外资料、**,简介注释的有关常识。

尽管学生以前看到过注释,但有的不清楚它的作用。本课作为学习阅读“注释”知识点的首篇,要让学生了解注释的一些常识,能读懂注释,懂得注释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注释,(目的是了解注释),接着问:

从注释中,读懂得了什么?(目的是获取有效信息,了解作家作品)。从中体悟注释有什么作用?

帮助我们了解课文内容及作家。

3、读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课文讲了什么事?

文中的趣事指蠢事是指。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你学会了哪些新词?结合学习课文理解。

指导重点字词的学习:

理解“干涸”的意思。

先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干涸”的字、音、义,再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解决的。(通过查字典,了解干涸是指河、湖、井水干了。因此近义词“干枯”要比“干燥”更接近。)

理解“不胜其烦”这个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通过理解“不胜其烦”中“胜”的意思后再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中的关键字理解的方法,来理解关键词。)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1、继续针对问题深入学习:作者回忆童年时代耍弄小动物两件事你能简要说说。

吗?2、男女生分别朗读趣事、蠢事,划出作者喜欢它们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交流自己划出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有关片段,体会喜爱之情,以读促讲。

4、读了之后,你明白第二节和第。

三、第四小节的关系了吗?

5、再读第四小节,作者为什么把“逗鳖”写得这么具体?手指被咬得血淋淋还。

说喜爱这矛盾吗?为什么?

大人不答应,我再三恳求。”我恳求说。

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开放题。怎么样的恳求?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情(苦苦地、死皮赖脸、软磨硬泡等,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入手,如:

紧紧拽着妈妈的手,围在妈妈身旁,寸步不离,或跟在妈妈身后像影子一样等等。具体说的内容其实就是对人物语言描写的训练。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多点训练,也感悟到了“我”喜爱小动物的心理。

)6、理解文中“愚蠢是要受报复的。”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你和喜爱的小动物之间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吗?小组交流。

2、推荐同学自己收集到的其他作家描写小动物的文章。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描写小动物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有直接描写的,也有通过具体的事例描写的,还要分清“我喜欢小动物”和“我喜欢的小动物”的区别。

板书设计:21、我喜欢小动物。

趣事: 养“过山鲫”

蠢事: 玩鳖被咬

亲近动物善待动物。

课堂测试: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热带有一种鱼,叫做“过山鲫”,这种鱼的名称因何而来?

文中写了一件趣事,一件蠢事,养“过山鲫”是什么事?“斗鳖”是什么事?

练习设计: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恳求吩咐企图。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这种鱼生命力很强,把它捞起来,离水半小时也不会死。

小猴子很顽皮。

小花猫真可爱。

22鳄鱼的争斗。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词语。积累“觅食”、“炫耀”、“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等词语。

3、朗读课文,读懂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

4、继续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交流资料内容和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词语。积累“觅食”、“炫耀”、“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懂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关于“鳄鱼”的资料,并记下资料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鳄鱼捕食的**。

2、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鳄鱼。)对,你们在动物园或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那么,你对鳄鱼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3、学生交流。(**、残忍、凶猛……)

4、师:的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鳄鱼是一种令人胆寒的动物。但你们知道吗?动物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鳄鱼的争斗”,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5、揭示课题: 27鳄鱼的争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全文,说说鳄鱼的争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小组学习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喉咙”、“颌”代表身体的两个部位,明确其位置。

2)形近字区分:嚣—器喉—候—猴。

3、学生交流。

三、围绕问题,读懂小节。

1、默读节,思考:入侵者怎样向罗宾挑战?罗宾又是如何还击的?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2、交流读句:

1)入侵者的挑战:入侵者一直游到它的面前,高高地跃出水面,落下后又拼命地拍溅湖水,还张开血盆大口不断发出吼叫声。

抓住关键词语:一系列动词以及“高高”、“拼命”、“不断”……读出语气。

2)罗宾的还击:罗宾以自己的强大身躯掀起了比入侵者大得多的风浪,对手一看技不如人,立即箭一般地迅速逃离。罗宾紧跟其后,穷追不舍,不一会儿就赶到入侵鳄鱼的前面,挡住了它的去路。

抓住词语:“技不如人”、“大得多”、“穷追不舍”、“挡住”……体会词语的作用,读出语气。

3、两条鳄鱼间约定俗成的规矩,第一回合的比拼罗宾胜利了。

四、抓住关键,理解结论。

1、师:但是,鳄鱼间的争斗并没有结束。虽然,入侵鳄鱼已经投降,罗宾却进一步向它发出了警告。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句子。

1)出示:罗宾不理会它,还是张开大嘴,但是并没有咬对方的喉咙,只是把它的左腿置于自己尖利的上下牙之间。罗宾的嘴也不咬下去,仅仅是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持续了大约5分钟。

2)罗宾用怎样的动作警告入侵鳄鱼?

3)读第一句话,“但是”前后各说了什么?(张嘴;并没有咬)你怎样理解罗宾是“点到为止”?(看似很凶,但没有拼命)读好这句话。

4)读第二句话,怎样理解“仅仅”、“并且”?(警告行为没有进一步加大;警告时间却持续着)读好这句话。

5)两句话连起来读,体会鳄鱼间的争斗是“点到为止”。

3、读罗宾似乎在警告对方的话,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进一步指导朗读。

采用引读方法读完全节。师:“入侵鳄鱼投降了,但罗宾不理会它”——这似乎是在警告对方”——过了好一会儿”——

五、总结。1、师:课文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证实了,鳄鱼间的斗争看似**,实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其实,这是动物学家长期观察、长期研究的结果。

2、齐读最后一小节。

六、交流资料,了解**。

1、小组交流有关鳄鱼的资料,并向组员说明资料的**。

2、在交流的基础上,办一份“鳄鱼小报”。

板书设计。22 鳄鱼的争斗。

罗宾入侵者。

激烈。不拼死活点到为止。

课堂测试:查字典。

练习设计:一、多音字注音组词。

兴挑。二、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假( )威守株待争( )斗。

)死( )悲叶公好( )杯弓( )影。

三、小练笔。

今天,我学习了《鳄鱼的争斗》,我对鳄鱼有了新的认识 :

23、神秘的小岛。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由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水上飞机 跟踪台风的卫星 习作5 和 练习5 组成。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科普童话,文字浅显,故事引人入胜,是孩子们喜欢的类型。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 童话 注重引导学生体会 人物 的对话 动作,凸现出童话的学习情境,感受童...

三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

一 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 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我接着问 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沉静地举起了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静无声,没有...

三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十 2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十 二 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了练习内容的基础性 应用性和开放性 有些问题与本单元前面所解答过的问题数量关系相仿 有些问题虽然与前面所解答过的问题相比有所变化,但仍然适合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 还有些问题在解题方法或呈现方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