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
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了一些**,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
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濛”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
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在层层**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
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
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
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西子。晴(好淡妆。
总相宜。雨(奇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 北师大版
乌衣巷。唐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浪淘沙。唐 白居易。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乐游原。唐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 我喜欢 课堂实录
2.我喜欢 课堂实录。创设情境,激发体验美。师 今天是教师节,老师收到了很多来自同学们的贺卡和祝福,这些礼物老师都很喜欢。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也很想知道,你们喜欢什么呢?能不能跟老师说说?生 我喜欢大地,因为大地承载着万物的生长。师 你真是一个博爱的人!生 我喜欢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用爱哺育我成长。...
北师大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 2 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交流预习情况。1 读准字音 1 读准字音 大宛 w n 锋棱 l ng 骁 xi o 腾堪 k n 注意书写 2 注意书写 钩络多音字组词 3 多音字组词 y n y n 燕 y n 燕山 y n 飞燕 sh 似 s 似乎 sh 似的 4 形近字组词 形近字组词 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