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 2020-10-25 19:21:28 阅读 5579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90分钟 100分)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注音。(4分)

家yù 户晓名f其实一chóu 莫展。

浮光lǜe 影晦涩禁锢

陶冶俨然。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业精于勤,荒于喜焚膏油以继咎横兀兀以穷年蜚声中外。

冬哄先生物竞天择推陈出新博而寡约。

3.默写古诗文名句。(6分)

1)天时不如地利。

2)得道者多助。

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4.下面论据最适宜用来证明的论点是哪一项( )4分)

中国著名作家闻一多早年留学太平洋彼岸,美国的经济不知要比旧中国繁荣多少倍,但在这位爱国诗人眼中,“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他成天思念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中国的人”。

a.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

b.一个热爱祖国的人,祖国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是珍贵的。

c.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总是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

d.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5.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不得超过15个字)(4分)

论据①: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论据②:爱迪生说:“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论据③: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0多部**。

论点: 6.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成功》《学问和智慧》《论美》三篇议**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谈读书治学、心灵美的内容,使读者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b.《成功》一文的作者是季羡林,他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语言亲切自然。

c.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写的《论美》语言精美,在表达上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比喻,充分论述了德行美才是人类最高的美。

d.《学问和智慧》中作者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二部分(3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按照古代寓言书的记载,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来试一试。

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

”他拔出剑来,将结劈为两半。他成了亚洲王。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着。如果动物变得比人的智慧还要高,会怎么样?

如果高速公路依不同车速限制分别做成蓝色、红色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怎样呢?如果男人生孩子会怎么样呢?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企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

“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顺其自然。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

人行道应该修在**?“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

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

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7.如何理解“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这句话的含义?(3分)

8.有人说,成天想些离奇的事是“异想天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也写出你感兴趣的两个问题。(4分)

9.“你的箱子”指什么?简要概括这一则短文中作者的观点。(3分)

10.你认为这位建筑师设计人行道的方式妙在何处?(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豪门还是穷家陋室,向人世间报到的第一声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你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成熟丰稔的中年再到壮志不已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时,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人才。

选择是痛苦的。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反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生命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

1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3分)

12.作者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的理由是什么?(3分)

13.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但缺少典型的事例论据,你能补写一个事例论据吗?(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16.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七号说课选手,现在33任教,今天我说的课题是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首先,说教学内容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 学会读书 学学牛吃草 为主题,要求学生掌握 反刍 这种有效地读书方法,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 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 有关的知识。2 对隽永 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 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3 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能联系语境理解和运用 掌握本单元的重要作家和议 有关的知识。2 对隽永 智慧的语句反复品味,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 学习在与别人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3 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