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三首》

发布 2020-10-21 03:24:28 阅读 939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泊烟渚”、“夜行”、“忽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课件。诗人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

2.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3.介绍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一)指导读诗,整体感知。

1. 师范读全诗。

2.自由读诗,注意读音及断句。

3.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这些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全班齐读。)

2.师: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师: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着书包回家去。)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读出了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作业设计。

背诵《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

孟浩然。孤独、沧桑、凄凉。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第2课时。1、复习提示。

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

2.全班一起背诵。

2、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2.诗人简介:苏轼(2024年—2024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感知雨骤,探索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2.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3.再指名读。(出示诗的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教师范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5.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 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五、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师: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师: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

(学生发言。)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

)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

)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骤雨”的课件。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大作。

)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背景**)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

六、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改写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云、雨 、风、天和水美丽雨景。

第3课时。1、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简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课件展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提出朗读要求,好吗?请看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3课

3 草虫的村落。第一课时 2013年9月7日周三总第5课时。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本课12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2 正确流利读文,初步体会作者热爱自然 热爱生灵的情怀。教学重 难点 正确流利读文,初步体会作者热爱自然 热爱生灵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第3课时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 我 的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 中的 我 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习作 部编版

教学目标 1.能围绕主题进行选材,并精选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思想。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清楚,要懂得抓住重点去写一件事,注意详略得当的技巧。3.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感受 看法。4.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文章的内容结构,学会列提纲。教学重难点 1.如何围绕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并注意详略得当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