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欲断魂、杏花村”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说一说你了解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自主交流)
2.看课件屏幕,根据**猜节日。
明确: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3.教师小结。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得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得“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自2024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填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4.介绍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清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板书课题:
《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根据思维导图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初成。
1.听音频朗读,听准字音。
2.学生自读,注意节奏。
课件小结: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学生朗读诗歌。
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4.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欲魂借酒何牧。
多音字:行。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情境课文,猜测诗意。
2.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出示古诗第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释词。清明、纷纷、欲断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出示: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②纷纷:
形容多。③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解诗意。
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多**小结: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出示古诗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突出显示重点词:借问、遥指、杏花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出示:①借问:请问。②遥指:指向远方。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4)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小结: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5)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感情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4.串讲诗意。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思想感情。)
5.感受古诗的韵律: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6.练习背诵古诗。
四、深入**,积累实践。
1.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个词语用得最妙?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纷纷)
教师小结:“纷纷”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纷纷”一词,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行人”“断魂”。
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
4.你从“遥”“杏花村”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发言)
点拨:遥”的使用非常巧妙: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杏花村”: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教师小结:作者到此果断收笔,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虽然结束,但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课堂小结。
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阅读《寒食节的由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 清明》教学反思
清明 教学反思。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 清明 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自由读 同桌读 范读,小组读 ...
新人教版 部编 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清明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古诗 清明 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湖,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明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
新人教版 部编 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清明教案设计。课前准备。1 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 词卡片。教师 2 搜集有关清明的歌曲。教师 3 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二 初步感知。一 学习古诗 清明 1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