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文2三亚落日苏教版 2

发布 2020-08-25 12:03:28 阅读 3117

单元和课题名称:第一单元2、三亚落日主备人姓名及单位:青年路小学宣汝懿。

教学内容。课时:上课教师。

总课时:二第2课时。

宣汝懿。学三亚落日。

基础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方法、能力)

教学目标。1.抓住“担心”“生怕”等词,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理解。

三、四自然段,体会、欣赏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好处,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写法。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妙诗意,感受自然的神奇,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4.通过诵读和品析,了解课文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背景描写在写景类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独特而形象的比喻使描写富有情趣;清晰的层次、细腻的描写、完整的结构使人恍如身临其境。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妙诗意,感受自然的神奇,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

三、四自然段,体会、欣赏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好处,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写法。

了解三亚。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梳理文脉,复习引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写景散文《三亚落日》。2.出示:

课文首先开门见山,点明了在三亚看落日“”、

接着】介绍了三亚。

然后】用生动的笔墨具体描绘了。

最后】作者用一句话“”,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二、品析想象之美(一)齐读课题。

二)填空。1.先来看看这充满诗意,精妙绝伦的三亚落日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回到文字中,先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落日的语句有哪些?交流读: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同学们看,从这些句子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了落日的轨迹,也就是落日的整个过程。你看。

出示:太阳快要落山时,阳光还很……然后,渐渐地……

接着,夕阳慢慢地……最后,……

2)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作者就这样简单地叙写落日过程,你还能感受到诗意吗?你还会觉得三亚的落日精妙绝伦吗?

2.那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美丽的三亚落日描写得那么有诗意,那么精妙绝伦呢?(板书)想象。

3.作者在欣赏落日的时候,一定是浮想联翩啊,你看作者把三亚的落日都想象成什么了?快乐的孩子大红灯笼跳水员。

同样的一轮落日,怎么一会儿成了快乐的孩子,一会儿又成大红灯笼,一会儿又变成了跳水员了呢?

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比喻,里面其实隐含着的是落日的变化!其实写落日难就难在怎么写出里面的变化!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好不好?好在**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的欣赏作者的这三处奇妙的想象。我们先来品味一番这样的想象好在哪?交流:

一)三亚的落日想象成快乐的孩子还好在哪。

三)1、学生划句,全班交流。

2、学生找比喻句。

3、品味语句,体会想象的好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儿呢?我们不妨来还原一下,如果没有了想象,这时的落日应该是怎样的?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阳光依旧灿烂。它将深的、浅的光芒洒在海面上,大海上有了无数的亮点。

比较一下,没有了想象,似乎就缺少了什么?(情和趣)

融入作者的情趣,这样的文字才最有温度,也最能感染人,读起来方能感受出里面的诗意、美妙绝伦!

二)说落日像大红灯笼好在哪?

1)大红灯笼红红的,亮亮的特别好看。(2)大红灯笼能给节日的气氛增添喜庆,将落日比作大红灯笼似乎也给这落日的过程增添了喜庆的气氛,给我们的心底抹上了一层喜色。(三)将落日想象成跳水员好在哪儿?

1)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同学们,你再读读这句话,如果这句想象就这么写落日最后像跳水员那样落了水,你感觉到了美了吗?“轻快、敏捷”“悄然无声“和”水波不惊”画面感,写出了过程之美。读起来才能感受到诗意、美妙绝伦。

2)其实,写落日最难写的,往往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落日消失的那一瞬间。我们不妨也来欣赏一些名家笔下的落日绝唱出示:

它像举足无措的孩子,左顾右盼,脸上涌起淡淡的红晕。或许是太疲倦了吧,它淘气地在地平线上打个滚,悄悄地回到它要返回的地方去了。

a、瞧,这还是大海上的落山吗?是哪儿的?

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挂在山腰间,好像有些贪恋,偷偷的注视着人间。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完全隐在山后了。b、这又是哪儿的落日?

c、发现了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位置,落日的方式都会有细微的差别的。但如果我们再细细琢磨的话,这些落日下山的描写其实都。

4、谈感受,带着感情读。

5、学习写法,练习体会。

6、欣赏名家笔下落日。

7、了解内容和表达目的是什么。

有相同之处,就是都能将瞬间的变化定格成一幅动人的画面,留下隽永的韵味。

5.同学们看,三处想象的文字,将夕阳滑落的景象在作者的描绘成了一幅幅活的画儿,精妙绝伦而又充满了诗意。

6.出示填空配乐试背自然段。7.**对照,指导背诵。三、体会烘托之妙。

1.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寻读了文中含有落日的语句,课文第二自然段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落日。那么这一段描写和落日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在这一自然段里都写了哪些热带风光?(生:蓝天大海白鸥椰子树沙滩)

2.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出示: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1)数数看,这一句话里有多少个蓝字?这样写,你不觉的啰嗦吗?是呀,估计作者觉得唯有7个蓝字,才能将蓝透了的海,蓝透了的天里的透给准确的写出来!

再来品品看,从这7个蓝字里透露出来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吗?震撼惊叹谁来读一读。

2)这一句话里有一个字用得特别的好,就是这个蘸蓝的蘸,好在**呢?我们来比较一下,如果把这个蘸换成染或者浸的话好不好?为什么?

批注:【1.写出了白鸥飞行的很轻盈;2.

蘸看出翅尖与海水只是接触了一点点,即使这一点点翅尖也立刻会变蓝的,可见海水的蓝有多深。】(3)体会“担心”所表达的情感。

3.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先写落日而要先介绍三亚的自然风光了吗?a、三亚落日之所以美妙绝伦其实和三亚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b、暗含落日前后的对比。

c、烘托的作用,浓浓热带风情的背景极富诗意,诗意的背景烘托出落日的诗。

4.其实,在这篇散文中还有一处烘托,你能发现吗?

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8、配乐读。

9、**对照,指导背诵三。

1、划出这一自然段中的。

热带风光。2、找“蓝”字,品读、

体会。3、比较。

4、体会“担心”所表达。

的情感。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体会“生怕”所表达的情感。四、感悟结尾之味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四。

这篇散文的结尾也很特别,就一句话。特别是1、感悟结尾之味这一声“哦”,你品一品,这一声“哦”里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课文的结尾,虽然简短,但耐人寻味,又有点意犹未尽,这种写法叫含蓄,含蓄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更有诗意。

五、总结全文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在**声中,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六、作业设计。

1.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2.仔细观察家乡的日出日落,可以试着写一个片段。

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准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含反思 2 三亚落日

2.三亚落日。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妙诗意,感受自然的神奇。2.通过诵读和品析,了解课文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背景描写在写景类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 独特而形象的比喻使描写富有情趣 清晰的层次 细腻的描写 完整的结构使人恍如身临其境。教学重点 理解。三 四自然段,体会 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文2《三亚落日》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 三亚落日 教学设计。授课时间章节名称。2017年2月22日第1节课2三亚落日。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目标。2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3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美景的语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文2三亚落日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教案纸。课题审阅人备注教材分析。2.三亚落日。执教时间。设计者。朱晶。送审时间课时安排。2课时。第 1 周。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自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 法。第一课时。教1 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2 分自然段朗读,相机正音。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