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两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体会学与问的辨证关系,理解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从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和总结观点几大板块提炼写法,学习作者的说理智慧。
教学过程:一、直奔观点,感知“学与问”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我们以前也学过这种文体的课文,如四年级的《说勤奋》,五年级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样的文章有什么共同点?(通常在开头都会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2.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谁来说?(板书:提出观点)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总领全文(提出观点),一句在结尾总结观点(板书:总结观点)。两句话首尾呼应。
过渡:在提出观点的时候,作者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常常”这个词语可以省去吗?可见作者的语言多么严密。
这是一句——比喻句,(在说理文中,这叫比喻论证(板书)的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在文中找找看还有没有比喻论证的句子了。
作者在这里通过严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的重要性。齐读第一节。
二、走进事例,理解“学与问”
师:有理不在声高。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先后例举了两个事例(板书:举例论证),分别是(……
1.自由读读这个事例,想一想:从哪些字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哥白尼的好问?可以在文中圈画出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字词句。
2.学生交流。
①“非常喜欢”“充满了好奇”“经常”“缠”(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
……我们理解课文不仅可以抓重点词句,还可以抓住文中的标点符号。从这些“?”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除了哥白尼的这些问的这些问题,你会问些什么?
小结:正因为哥白尼勤学好问,(板书:好问)所以他在数学、天文学、法学和医学上都有所成就。他的故事,就充分证明了——(出示)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过渡:哥白尼以“问”为起点,不懈探求,获得成就。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找出中心句。自由读读这个事例,想一想:
从哪些字词句中可以体会到沈括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可以在文中圈画出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字词句。
出示:第四自然段。
4.交流:●“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①简单交流两句诗的意思。你们小时候读这首诗,产生过疑问吗?
②(点红“读”)同样是读,可是沈括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想”
●“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
①抓动词:“问”——请教能者。
②“兴许”——答案不确定。
●“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①抓动词:“放”——思考。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①抓动词:“发现”——观察“明白”——思考。
5.通过沈括的生动事例,作者告诉我们:问思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板书:自问。
三、小组合作,对比阅读。
1.两则事例,你发现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1)都喜欢问问题。
师:哥白尼和沈括身上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但这篇文章写的是他们——爱问问题。这说明列举事例要紧扣观点。
(2)都获得了成功。小时候的事。师:有趣的发现,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作者选成功人物小时候的事例?(有说服力,给小孩子看的)
师: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选择贴近他们的事例来说明,更容易让对方理解接受。
2.同学们,这是我们从两则事例中读出的相同之处,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1)两个事例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哥白尼的事例重点说明要“好问”,沈括的事例只写了他问的一个问题,但是详细写了他怎样去问的,又怎样通过观察思考解开这个问题,强调要“思考”。
(2)人物国籍不同。更有说服力。
(3)问题**不同。一个**于生活,一个**于学习。说明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养成“问”的习惯。
3.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对比阅读了两则事例,读出了一些相同之处,也读出了一些不同之处。
从中,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观点——出示(读)。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我们要有一颗好奇心,要“好问”;第二,有了问题之后,我们还要观察思考不断追问,还要能“自问”,有了观点,有了事例,但总觉得还没把道理说清楚。缺了什么?
4.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说了什么?
(我们解决问题要善于请教,拜能者为师。)(板书:善问)
“能者为师”说说你的理解。(正如孔子所说“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部分作者直接讲道理,说明了善问的重要性,这样的方法叫板书:道理论证有了这部分,文章的思路才连贯,说理才明白。
5.引读第三小节。
四、总结前文,学习结论。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作者有层次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在文章结尾部分得出结论——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①“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勤学、好问。
②说说你的理解。结尾再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勤学、好问同样重要,只有善于运用学与问,使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回顾全文,归纳写法。
(指板书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说理性文章。说理文通常开篇观点鲜明,作者运用严密的语言,通过典型事例、深刻道理来层层递进,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并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课后再搜集一些名人勤学善思的小故事,尝试用较严密的语言,把你要阐述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3课学与问 第一课时 苏教版
学与问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正确 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且简单概括文章所举事例。3.了解并学习说理文的写作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教学重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且能概括出文中列举的两个事例。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说理文的特点,梳理文章的脉络。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3《学与问》教案苏教版
学与问 学与问 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 勤学好问 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 问 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 接着写向谁 问 然后写 问 与 思 要结合 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
赛课教案 六年级上语文《学与问
学与问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学与问 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循着 提出观点 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 说理文一般顺序和最重要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体会说理性文章的特点和说理方法,受到如何说理的启发,这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学会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在讨论 辩论 劝说等交际实践中,如何清晰 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