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全册

发布 2020-08-10 17:48:28 阅读 7839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集体备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说说这一单元的情况: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教材变化:

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

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

“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1)讲解法。

2)情境教学法。

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悉悉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3)欣赏激趣法。

4)逐层练习,及时反馈法。

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巩固了新知。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自主**,合作交流。

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

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 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五、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 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 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会灵活选择简便算法进行分数计算。

教学难点:1.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2.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建议。

1.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

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再如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还要用到约分的知识。

2.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

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本套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运用多**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在教材说明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教材简化了说理及思考过程的叙述,不出结论性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根据这一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本单元内容可以用16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具体内容详见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知识点梳理。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altimg': w': 16', h': 43'}]5表示求5个[',altimg': w': 16', h': 43'}]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5×['altimg': w': 16', h': 43'}]表示求5的[',altimg': w': 16', h': 43'}]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 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 “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几分之几。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 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集体备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说说这一单元的情况: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1)讲解法。

2)情境教学法。

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悉悉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3)欣赏激趣法。

4)逐层练习,及时反馈法。

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巩固了新知。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自主**,合作交流。(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

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四、说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总结

六年级2015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时光飞逝,一学年即将结束了,在这一学年中,我们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组根据学校开学时制度的学校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计划,和本年级开学时制定的集体备课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六年级所有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每大周的...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全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 上册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集体备课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说说这一单元的情况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分数乘法 位置与方向 分数除法 比 圆 百分数 扇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二 教材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起跑线 说课稿 分析与设计 1 教材分析 起跑线 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45页的知识,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这个综合应用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特征 学会了周长 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来教学的,重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