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内涵。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解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下面我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教材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积”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四、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编排特点。
圆柱与圆锥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椎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
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从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并展开观察,再把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重新包上,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也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空间想像的能力。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或圆锥)的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像、推理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六、对教材的处理。
1、对于圆柱的认识这一部分: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本节课的难点应放在例2,即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再一次沟通从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的转换。
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形实物,圆柱侧面在**,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2)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剪开侧面,再展开,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准备的圆柱体各不相同,在剪开的过程中并不是千篇一律,故可能会出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对于这些操作结果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剪的,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最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课外作业可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
2、圆柱的表面积这一部分主要是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所以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
例3的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例4的教学是关于圆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关于例4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之前一定要先判断此圆柱体是几个面,什么面,再来进行计算;②圆柱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的步骤较多,学生在熟练应用公式计算之前,最好是分步进行计算,即先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再求出表面积。注意每一步的运算结果要写上正确的计量单位;③圆柱表面积计算结果在取近似值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乱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是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完成例4后,,做一做是一道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基本题型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后可与例4进行比较,找出两题不同之处,同样都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这题要求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而例4求侧面和一个底面的面积之和?使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3、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可采用转化策略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例5是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操作与直观演示,也可借助多**。然后引导观察和推理,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就是圆柱的高h,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sh
2)在例6之前,安排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v=sh改写为v=∏rh。
的内容。3)例6是利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计算杯子的容积,使学生明白圆柱形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可直接利用v=计算。
4、圆锥包括圆锥的认识和体积两部分内容。
1).圆锥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其编排与圆柱的认识类似,教学中可参考圆柱的教学,这部分可放手学生自己**发现总结。
在本节课中圆锥高的认识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可联系圆柱的高进行:“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那么圆锥的高指什么?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交流,准确认识圆锥的高,并区分高和母线(母线的名称不要给学生介绍)。为进一步认识圆锥的高,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利用课件介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做转动三角形纸片活动时,可先让学生猜测:
“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你们知道绕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认识圆锥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特征的整体的认识。
2)圆锥的体积中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3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例2的教学可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导出公式”四步进行。首先提出“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是:
可以用排水法,但这种方法太麻烦。从而产生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动机。再让学生联想、猜测。
回想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思考圆锥的体积和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从而将圆锥和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接着进行实验**。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圆柱圆锥相互倒水或沙子的实验,**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导出公式。通过试验学生发现: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由此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sh。
5、对于整理和复习可采取先引导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再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悉心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内涵。
阳店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测试卷 a卷。一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 比例。3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3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3倍,这两种量成 比例。4 一间教室长12米,宽8米,画在比例尺是1 300的平面图上,这间教室的长应画 厘米...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材解说稿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 教材解说。灵宝市豫灵镇希望小学。王小丫。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绿色社区调查 教材解说。新课标指出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那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2017,春 学校姓名座号评分等级。一 填空。20分 1 用 可以组成的比例有。3 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6,其中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 4 如果 x y都不为0 那么x y 5 甲数的80 等于乙数的 甲乙两数均不为0 则甲乙两数的的比是。6 一个手表零件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