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
1.圆的认识
2.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扇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会利用直尺和圆规,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图案。 3.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6.使学生经历尝试、**、分析、反思等过程,培养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7.使学生在推导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
8.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史料,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1.改变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引入方式。 实验教材在引入圆时,先让学生利用圆形杯盖、圆柱体物体、三角板上的圆孔描出圆,再把圆剪下来,通过多次对折等方式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在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之后,再专门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初步的用圆规画圆的知识,本次修订时,对于 “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这一问题,教材同时给出了用杯盖、三角尺上的圆孔、圆规画圆的方法,符合真实的学情。
接下来,利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水到渠成,这样的引入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圆“一中同长” 的本质特征。 接下来, 通过让学生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直径、 半径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增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内容。 “圆, 一中同长也” ,这是 《墨子》 中对圆的定义。 只要确定了 “中” 和 “长” ,2 2 2 圆的位置与大小就确定下来了。
解析几何中圆的解析式(x-a) +y-b) =r 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事实,过去虽然没在教材中明确指出, 但实际上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了。 例如, 用圆规画圆时,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 “针尖定在哪儿” “画多大的圆” 等问题, 如果要画半径是 3 cm 的圆,针尖到纸边缘的距离必须大于 3 cm,才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完整的圆来。
在本册教材中,接下来还要安排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在设计图案的过程,学生会时时处处遇到“要画一个多大的圆”“这个圆的圆心应该在哪儿”等问题。因此,教材增加这一部分内容,能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圆的数学特征。
3.正文中降低圆的对称性的篇幅,新增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由于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中,已经对圆的对称性有过比较充分的**,所以,本单元不再单独编排圆的对称性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加以巩固。 在修订过程中,新增了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先让学生模仿教材上提供的步骤,画出美丽的图案,再放手让学生试着画出教材上提供的图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需要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如何组成的。需要学生对圆心位置的确定、半径大小的确定、圆的对称性等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例如,下面左图中大圆内部的每个“水滴”是由三个半圆围成的,其中两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半径的一半,还有一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的半径,除此之外, 还要关注这些半圆的圆心位置在**。右图中,大圆的内部有八个小圆,这些圆的直径都是大圆的半径,依次排列在大圆的八等分线上,互相重叠,形成了美丽的图案。
教学时, 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此外, 还可以借助这些图案, 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知识。由于这一内容的操作性、综合性、 **性都很强,也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
4.增加求圆与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之间面积的内容。 在“圆的面积”部分,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即求圆与外切正方形、 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关系,灵活计算这两部分的面积,并在“讨论”环节进一步得出更为一般化的结论。
要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首先要求出正方形的边长,这是比较常规的思路。例如,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时,观察到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所以很容易求出来。但在求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时却遇到了困难,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但没有办法直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此时,教材引导学生改变观察角度,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 很容易求出其面积。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经常会有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形。有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经历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了圆半径是 1m 的特殊问题后,教材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进一步讨 2 论半径为 r 的情况,使学生发现,圆的外切正方形面积是 4r ,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是 0.86r2,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是 2r2,圆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 1.
14r2。这些结果中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数学事实,如:外切正方形的面积始终是内接正方形面积的 2 倍, 外切正方形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正好是 2r2,即和内接正方形面积相等,等等。
5.“扇形”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扇形的内容是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基础,根据《标准(2011 年版)》对相关内容的调整,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2)具体编排。
1. 圆的认识
1)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性质。 教材首先呈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其中包括许多同心圆。丰富的圆形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圆很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接下来,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可以调动以前的经验,用茶杯盖、三角尺上的圆洞等圆形物体进行描摹,也可以用圆规画圆。用实物画圆也是很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机会,但画出的圆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而用圆规画圆却可以在两脚叉开的范围内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
在画圆环节出现用圆规。
画圆,也是尊重学情的一种体现。学生在课外应该都尝试过用圆规画圆,但是如何画得标准,画得轻松,还需教师进一步指导。 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一方面,与前面的活动自然衔接;另一方面,画圆的过程非常切合“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一几何学的定义。通过这一过程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念引出融为一体,自然流畅。 对圆特征的认识,分四个层次编排:
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说明了圆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 通过对折痕的观察和想象, 让学生理解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第三, 通过测量与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 2 倍。
第四,结合画圆的经验,理解圆心可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可决定圆的大小。
2)利用圆设计图案。 尺规作图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充满魅力的数学技能。教材在认识圆之后, 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内容, 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促进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又能让学生在用尺规画出漂亮图案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的美,培养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材先以分解的步骤, 展示了如何利用圆的特征,一步一步画出四个花瓣式的漂亮图案。这中间,涉及到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需要学生学会确定某个圆或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也是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圆的位置与大小的最直接应用。 此外,还需要学生添加一些辅助线。
因此,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 之后,教材呈现了两个更复杂的图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思考、动手等多方面的技能。教材给出了一些辅助线加以提示,需要学生对已经成形的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
用直尺画出基本的图形后,再进行涂色,涂不同的颜色,也会形成不同的作品。
2. 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要在圆桌和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求铁皮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因此,面对“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的问题,他们完全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拿卷尺直接绕一圈量,或者把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再量出长度,或者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方法多样性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 圆周长概念的内涵,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清晰化、 直观化。
方法需要优化,思维需要提升。教材在此基础上提出“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要求学生跳出绕、滚、围等策略的测量方法,找到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方法。
通过 “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 圆的大小取决于” ,启发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方向放在从圆本身的特征去想办法突破。 第 63 页上方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在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 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计算,教材规定“π 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常常只取它的近似数,即两位小数 3.14。
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 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 d 或 c=2π r。
2)例 1。 本例是一个与圆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经常看到或使用的自行车引出问题, 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自行车的后轮半径是 33cm, 它滚一圈能走多远,那就是求它的周长。这样的问题,是“化曲为直”思想的应用——用曲的车轮周长计量自行车前进的距离。第二个问题带有更强的现实性, “小明从家到学校 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的相关结果,也能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3.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材首先通过计算圆形草坪占地面积的实际情境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一方面使学生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学生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等),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
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方法,学生很难自主发现,因此,教材直接给出明确的提示,让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一拼。接下来的过程,则主要交给学生自主探索。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拼出的是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随着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体会“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着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对比, 利用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自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例 1。 本例是在学生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后, 用此公式解决本节开头的实际问题。求的是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比“求草皮面积是多少”更有现实意义、更自然。
要求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圆形草皮的面积。
3)例 2。 本例是求圆环的面积, 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圆环,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教材给出了两种算法:
3.14×62-3.14×22 和 3.
14×(62-22)。教材也有意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采用相对简便的算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的繁杂程度,减少计算出错的可能性。
4)例 3。 本例通过让学生解决圆的内接正方形、 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 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以中国古建筑中“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两种经典设计为情境,直观清晰地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那部分面积。
两个图中的圆大小相同,但正方形位置与大小都不同。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中间部分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样的关系?例 3 是给出一个特殊的圆半径,先解决特殊问题,在“反思”部分再讨论一般性的规律。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复习卷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一 看拼音,写词语。zhu d o k sou y nx sh f ch ox n ch sh ng ch f ng h l nt nz o hu ng r n d w 二 形近字辨析。扭详 猬胯 诲 纽祥 谓跨悔 钮洋 渭垮晦 稿逝章窑搀 搞浙彰窖挽 槁淅障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备课
2 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 模型 思想。抽屉问题 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 抽屉问题 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 抽屉问题 的 一般化模型 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否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 待分的东西 什么是 抽屉 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活动单
圆的认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2.会使用不同工具画圆。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圆规 直尺。活动一 认识圆形我最快。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生 2.自制一个圆片图形 1 圆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图形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