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发言稿

发布 2020-07-30 21:24:28 阅读 4942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七单元和习作的特点。

教材内容简析。

本单元是继本册教材“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俗民风”、“景物聚集”“名人风采”、之后的又一组很具感染力、可为学生楷模、回忆学习历程来介绍“读书有方”为主题的课文。

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篇课文及一个写读后感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也可写从读课外书中得到的启示习作(7)和一个练习(7)。

《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朱熹写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的读报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良好习惯。

以课文《学与问》为例,分析本单元课文和特点。

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 "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本单元《学与问》是一篇议**。

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好议**,重点还应该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上去,依然得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渗透了许多议**的表达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议**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这样对学生如何表达也是有帮助的。

2、从文本的整体入手,**作者是如何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这是很有必要的。3、虽然是一种新的文体,但文体结构方面的知识,还是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4、教给议**的阅读方法。

教案设计片段:

一、导入新课,延伸有关知识。

教学此课时,应该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

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的一般特点:

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相机介绍有关知识:议**,简单一点说,就是用以发表自己观点、看法、意见的文章。

有关议**的基础知识:

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就是全文想要论述的观点,看法,意见。

论据: 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看法,意见的材料。

论证: 作者用材料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注意既然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只能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或在写这样的文章的行文中意识到,决不可能说文章的某个句段就是论证。

二、初步感知,明观点,知结构。

1. 边读边勾划自己不熟悉的词句,为以后收录订正读音、辨识字形作准备。

2、想一想,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什么观点,(中心论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帮助我们判断:通过论述,作者告诉我什么事情,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是什么,而不是什么。

3、按议**的一般结构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知道文章的大致结构,即:大致哪几段属于提出是什么,哪几段论述为什么,哪几段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对文章的结构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例子。

二、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通过朗读,你认为哥白尼之所以后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离不开什么?(好奇、好问)

2、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他的好奇、好问的?

(小时侯就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问这问那;省略号)

(经常:说明他的好奇和好问不是偶然一次;缠着: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同学们,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3、 指导朗读(特别要对问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4、 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5、 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文体也还是比较重要的,毕竟语文有其工具性。学生在自学,读课文中,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

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

“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三、课外延伸:

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

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

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1、读名人名言。

2、读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

四、板书。哥白尼。

勤学好问。23、学与问学习的主人。

沈括观察思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检测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 抄写句子,做到正确规范 行款整齐。10分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二 读拼音写词语。10分 y zh o o xi ng y o shi m iw iji y o s ng l ji ji n p ihu i s...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过关试卷

2017 2018学年度单元达标检测。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试题。考试时间 60分钟总分 100分 学校姓名班级分数。第1部分基础知识 45分 一 抄写下面的一段话,做到正确 规范 工整。5分 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从小就应该养成。二 看拼音,写词语。5 6分 ji...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过关试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精研题。卷面5分。一 基础题。1 看拼音,写词语10分。ji ji n p i hu i n x n s n xi sh n ji n o xi n h i xi n s n l y zh o f d o 2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4分。当今世界新人新事新科技要想迅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