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小学六年级问题学生心理分析与矫正

发布 2020-07-27 12:33:28 阅读 8183

孙大才。

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时期的身体发育、智力与性格发展对以后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儿童的健康心理对于锻炼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相象与操作能力的发展,学习效率的提高,适应外界环境,预防身心疾病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的问题学生心理失衡的现象。

1、表面自尊与内心自卑的心理失衡。

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思维更趋完善,其自尊意识较中低年级阶段有了很大发展。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尤其是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更令他们感到鼓舞和满足,问题学生的这种心态则表现得既强烈又隐蔽,这是由于他们的缺点、弱点比正常学生多,经常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嫌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的影响造成的。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使得他们表面上对什么都无所谓,远离老师和同学,表现出目空一切的样子,以维护其自尊。

2、愿意进取与畏惧困难的心理失衡。

一些被教师视为不可救药的问题学生也有想进步的念头,只是进取需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需要有战胜困难的意志,有不怕挫折的毅力,这些恰恰是问题学生所缺乏的。所以他们经常是空有愿望,虽然也有一些问题学生试图将愿望变为行动,但是,一遇到困难他们就打退堂鼓了,导致有进取愿望和害怕困难的心理失衡。

3、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失衡。

尽管问题学生有许多心理障碍,对周围的事物和同学、老师表现出冷漠感,但是对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还是愿意参加的,有些人还表现得非常积极。不过,因为他们受学习成绩差、知识面窄等的制约,参与能力显得低下,同学和教师担心他们不守纪律,不听指挥,不准许他们参加,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自己无能、叫人看不起、不受欢迎等自我否定心理而自暴自弃,导致心理失衡。

4、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和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而产生的心理失衡。

一些问题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守纪等方面不如别人,在集体中被同学和老师讨厌,没有发言权,是二等公民。所以心中充满怨气,总想做出一些叫他人刮目相看的事来表现自己,以实现自我。但他们实现自我的方式方法不对,采取一些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手段。

如:故意闹课堂与老师对抗或损坏公共财产、打骂同学,甚至发展到结邦拉派充当老大……

二、问题学生心理失衡矫正的基本方法。

1、善于表扬与鼓励。

表扬与鼓励是一种精神支持。当问题生面对严重的心理挫折或心理创伤,难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到手足无措,需要别人的支持来应付心理上的难关,由老师提供支持,帮助其应付危机。教师与问题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利用老师的威信、专业知识,来关怀、支持问题生,使问题生发挥其潜在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走出困境,以降低**或恶化的可能信,增强应付现实的能力。

一名善做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该及时抓住问题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启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发展自身优点,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点头,一瞬会心的微笑,一刻亲切的注视,这些在纯真的孩子眼里都是一种爱,是一种鼓励,都可能化作强大的动力,推动其他方面的进步。

2、给与认知领悟。

儿童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儿童与精神病儿童之间一种边缘状态,是儿童发育过程**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对心理发展和家庭生活安宁带来影响,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它包括儿童情绪障碍、多动综合症、品行障碍、问题功能发育障碍等。表现多为不分场合地过多行动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全班同学学习,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患者的自控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经常是先行动后思维,从不考虑其后果。好冲动,不服约束,纪律性差,说谎、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活动是杂乱的、无目的的,举动难为人们所理解。

认知领悟是通过解释使问题生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方法,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问题生真正领悟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认知领悟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问题生自我教育,是对幼稚心理改造。问题生在接受教育前,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幼稚性慨不自知,通过老师的解释、分析、互相讨论,并联系自己深入思考后,才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幼稚性。

教育的目的是消除问题生的症状,而症状的消除就需要问题生对老师解释的领悟。问题生对老师解释的信任,这就是领悟的本质。当问题生感到以前的想法及行为可笑时自己也就抛弃了原来的态度、行为,使症状得以消除。

3、强化惩奖。

强化惩奖指系统地运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方法。强化是指通过施加或呈现一定刺激来加强对某种行为的刺激。强化的结果是积极的,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强化的结果是消极的只会产生消极作用,个人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给问题生强化惩奖可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以一种好刺激,比如奖励。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如孙某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就在板报上表扬,他就会经常去做。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是为引发好的行为的出现,例如问题生孙某上课有好动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不再好动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问题生孙某偷了同学的东西,当即照价赔偿。在实行。

4)付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问题生这种惩罚方式时必须注意,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孙某上课好动了,就不再表扬了。

掌握一定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问题生“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问题学生辅导案例 六年级

育林学校 幸瑜。一 个案身份。姓名 张某。年龄 12岁。性别 男。年级 六年级。二 个案的问题行为 1.无心向学 上课不专心 不听讲 搞小动作,缺乏兴趣,经常在课堂上捣乱,影响他人上课,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2.待人不友善 行为霸道,不顾他人感受,自己爱怎样就怎样,经常因一点小事就动手殴打本班或其...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

1 学习焦虑。六年级新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占70 左右。由于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差异,他们在思维特点和学习方法上会存在很大不同。发展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基本特征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就处于青春早期,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并且开始关注异性。但由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