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德育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课改理念为宗旨,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质的变化,尽管他们也同样可能面临着各种危机。
课程和教材要伴随他们健康地度少年期的生活,引导他们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感”的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
另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接触到事实。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学生很渴望去了解它。
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和学生一起走进多样的世界。
本期执教的是6(1)班、6(2)班、6(3)班、6(4),四个班的学生能力、知识水平大致相当。大部分学生好学守纪,思想活跃,行为习惯良好,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观,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两班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都很有兴趣,也很愿意学习,学习的情况也比较好,学生对知识点基本都能够掌握,但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好,家长不够重视,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有信心,在新的学期里,让孩子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成为有“责任心”“自信心”的好学生。本期,我们仍然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活动,课内外相结合,继续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协调发展。
三、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知道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明白一个集体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有力量。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分享成功到喜悦。
2、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3、体会和平的美好,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激发热爱人民解放军的情感,热爱和平,愿意伟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4、从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地球的美丽、可爱,体会地球的慷慨,学会感激大自然。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给人类带来地威胁,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含义。培养环保意识,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增强绿色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使命感。
5、学会感激,用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世界。认识自己,发现自我,感受自己不断地成长,充满自信,树立理想。懂得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地梦想。
四、教学措施。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
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
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
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
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教材分析。
一)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则集中体现在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几个存在于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主要因素之中。因此,《品德与社会》教材将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此来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社会图景,让学生在体验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关系,接受公民教育;并围绕着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展开学习内容,使品德与社会性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教材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使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并渗透公民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法律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领域的题材。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主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的学习)、副学习(品德与社会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附学习(品德与社会理想和态度的学习)三者并重,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并重。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教材将改变传统的教科书结构形式,以体悟式学习和**式学习策略作为形成逻辑结构的依据。在内容结构和信息呈现方式上,将反映出“贴近学生生活与经验的情景性信息提供——发现问题的启示性信息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的相关性信息提供——检验学习成果的参考性信息提供”的编排特点,‘内容系统和作业系统相互渗透、消除边界,并具有层次性区分”的教学操作特点,“学习目标、参考信息、活动方式、合作伙伴的可选择性”特点。由此,教材将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体验活动或**活动的指导书,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有差异的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依据,使学习活动扩展到课外或学生感兴趣领域的指南。
二)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1.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含若干单元 ,本教材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教材尽量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相关的4大单元。
2.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儿童的生活空间视野;以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为主题,随生活领域的扩展,螺旋上升,逐步丰富内涵;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为目标,展开每一主题的学习过程,使知、情、意。
行相统~,并指向学生社会性与品德的发展。
3.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作业三个系统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议(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
六、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五单元,分别从一级目录、二级目录、**目录对内容加以具体化。每个单元不但对内容标准作了提示,而且对生活化的活动提出了建议。
七、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八、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六年级品德教学计划
课次课题课时周次。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的含义。教学准备。第一单元1 可爱的地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2 从世界看中国。3 我们互通有无。4 网络连接你我他。第二单元5 地球在 发低2烧 地球生病了。6 天有不测风云2 1 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
六年级品德教学计划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品德与社会 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 综合课程 六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
六年级品德教学计划
4 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五 教学方法措施 1 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2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3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4 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