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六年级上册半期考试成绩分析

发布 2020-07-20 06:07:28 阅读 3222

2019-2023年六年级上册半期考试成绩分析。

期中考试顺利结束了,孩子们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我的心情用一个愁字还不能概括其程度之深,本次半期考试成绩之不理想,是我从上班以来,从接手这个班以来从来没有见识过的,所以我的心情应该是用极度担忧来形容!

本张试卷题型较活,难度适中,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情况来看,比年前的期末考试成绩有所下降,学生成绩的不理想让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逐题看过学生的试卷后,综观学生答题情况,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做以下分析: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本张卷子,整个年级的孩子在这一部分上都跌了大跟斗,整个年级上65分的孩子少之又少。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

我未组织进行复习,孩子们的复习并不能如想象中令人满意,这在第一题给文段中的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的效果中科院看出来。第二:孩子们的理解题意能力不太理想。

在第二题中,要求为下面的多音字设计这样的练习:写句子,把不正确的读音划去这道题中,有很多孩子是一分未得。第三: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待加强。在给出词语,要求自己设计练习,每个得分点不能超出一分那道本属于送分的题中,只有少部分孩子得了满分,我们班很多孩子得了零分。第四:

句法掌握不牢靠。上学期在句子的转换,缩句等小学常考的语法上面,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从本张卷子看来,很多孩子已经把以前讲的重要的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了,我想这也涉及到一个学习自觉性的问题,重要的知识没有及时巩固。第五:

粗心大意,把画直线的句子看成是画曲线的句子,导致白白丢分。

第四题,成语格言的积累,平时教学中我比较重视,但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细致。复习到了春天的成语,但是巩固的力度不足!对于格言,学生似乎概念不清晰,有个别同学竟答上了谚语或古诗名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系统性地带领学生进行归类复习!

阅读感悟。课内阅读,失分不是太多。但是写错别字,写漏字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可谓是在学生的试卷中,粗心随处可见啊!

课外阅读,失分相对教多,学生积累比较少,思维不够开阔,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过的方法在考试的时候仍旧用不上!这也带给我新的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

把书的名字写出来告诉大家。”好多同学只写历史故事的名字或只写书的名字。学生的审题一定要强化。

如何让学生更细心些?在主观性题目上,我平时反复训练学生把话说简洁而且完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阅读有畏难情绪。

答题非常粗糙,仅仅走马观花,欠全面思考。

习作表达。此次习作较为简单,因此习作效果较好,很多孩子都得到了一个理想的分数。但是还是有不少问题在习作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书写差,卷面脏。错别字多。不能学以致用。

大部分学生得分比较低,我分析了一下,一方面是学生的谋篇布局有待于加强,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书写需要我继续指导好,字写认真了,我想不仅是习作分能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待任何事情都会认真!

反思:针对以上问题,我要从以下方面做起,力争让学生有所得。1、

想方设法纠正粗心大意的毛病,排除能够做却看错了,能够写却写错了,能够理解却理解错了这样的丢分点。

继续保持基础部分强把关,通过个人,小班长,老师的层层过关,从而让基础知识的得分点成为囊中之物。

培养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自己给他人出题这样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变别人考我为我考别人,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强调“端端正正地写字,写端端正正的字”好处,让学生尽可能地写规范字。

在以后的期末复习中,再次实行语法系统化复习。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于某句话,某个字能够说出自己的思考,想法,疑问。

7、将周记与作文的评价相结合,提高对周记的赏识度,从而带动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六年级上册考试成绩分析 2

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2017年10月31日,我校进行了英语学科的期中检测。我是六年级两个班的任课教师,现做质量分析如下 两个班的平均分相差不多,一班81.7,二班81.4。优秀率一班百分之45.95,二班百分之52.8。及格率一班百分之86.49,二班百分之83.3。下面我以二班的试卷为例,...

六年级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该班本次共有26人参加考试,整体成绩有一定的进步。虽然试题上略有难易程度的区别,但是从最低分极其整体班级之间的分布图可以看出,难度基本相当。整体比期中有上升,虽有进步,但仍需努力!一 存在问题 1 本次考试我班的平均分与及格率与其他学校的平均总成绩有一定的差距。可能我们平时对学生学习氛围重视力度不够...

四年级科学考试成绩分析

四年级科学第1次阶段测试质量分析。周营营。一 学生成绩分析。二 学生的答卷 能力情况分析 1 学生的答卷情况 1 有些题错误的主要表现不少学生没有填写正确答案,这说明多数学生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二是教师强调不够。2 学生缺少实际体验,回答正确的学生也多数属于死记硬背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