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发布 2020-07-06 15:24:28 阅读 8354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双城市第八中学李丹。

在这学期开始之际,我有幸在忠植中学校参加了2024年骨干教师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1.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领悟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2.从“两能”到“四能”的变化。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数学味的问题、数学化的问题”。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进行细致分析,使我们目标意识更强,“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我们在使用教学目标用词时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精准到位。3.十个核心概念内涵的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较之于2024年版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提法相比:出发点不变:人人、不同的人,也就是每一个人;并且更加关注人与人的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人的发展,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体现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

体现了数学教育中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质上应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提倡一种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所谓“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是使学生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各个知识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待优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待优生。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待优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化,体现与世俱进。

2011版新课程标准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化,体现与世俱进新精神。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前言》增加了对数学课程性质的表述。把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具体的变化为;

变化之一:把以前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

变化之二:针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化之三:针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变化之四:对于情感态度的培养,进一步明确“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化之五:针对学科精神的培养,明确提出“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这些新的变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与世俱进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需要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领悟,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地、正做到把数学教育与时代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三、加强数**算,培养运算能力。

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掌握关于各种运算的知识及技能,并发展运算能力。《标准》指出: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

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捷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捷。

换言之,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四、此次新增的“几何直观”表明:用图思考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纵观十个核心概念,我认为“空间观念”确实显得举足轻重。下面就结合实例,谈谈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1、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 “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有关“**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是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典型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数学教材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来学习。这些模式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掌握**方法,敞开**思路,思考**问题,充分交流**的内容;认真归纳、总结**结果等,这些教学模式符合新修订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基础。

学生的空间知识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形成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感知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国旗、京剧脸谱、建筑物等)是轴对称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当然这里也可以用多******),再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包括图形位置的确定等,都必须让学生先通过观察、辨别、实验等去感知,再想象,培养其对几何图形的想象能力。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必须由教师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形成一定的“经验”进而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反过来利用图形想象所描述的事物,想象事物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描述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达到由依据描述画出图形的目的,达到空间观念的形成。

3、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科学的途径。

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生活经验的回忆、事物的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达;再如:二维和三维的转换、展开与折叠、视图与投影都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尽管多样,但都必须以经验为基础,通过**性学习去亲身感知和体验实物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4、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过程。

空间观念的培养,核心的东西就是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因此,空间观念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比如在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转换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看见二维图形去想象它对应的三维图形,有了三维图形再去想象跟它相关的二维图形,等等。这些都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自动手**,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以及对实物的抽象,再不断地类比和归纳最后形成经验,使空间观念在此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巩固。

5、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空间和氛围。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难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那时的学生无需“想象”,只要死记做题的方法。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给他们创造自主**,合作交流的氛围,让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去观察、思考、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等,例如:正方体的展开图,虽然都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但由于我们剪开的棱的相对位置不同,它的展开图画起来会有很多种。

这一点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亲自感知。只有这样,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和发展。

五、加强数学模型思想培养。

模型思想是此次新增的核心概念。这次随着“模型思想”的列入,我们会看到关于数学模型的相关提法会在《标准》的多个部分出现。特别的,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更是会与目标、内容紧密关联。

应对《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含义及要求准确理解,并把这要求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1)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中,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

标准》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一过程进一步简化为这样三个环节:

首先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这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

然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这一步中,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这是建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最后,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去解释、讨论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

显然,数学建模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技能,更有思想、方法,也有经验积累,其情感态度(如兴趣、自信心、科学态度等)也会得到培养。

2)《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含义及要求。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体现了《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模型思想的本质。这一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数学建模改善学习方式。

数学建模不同于单纯的数学解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具有的问题性、活动性、过程性、搜索性等特点给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小课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确定数学建模课题,设定课题研究计划,完成以后最后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基于数学建模的小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水平,但不管何种层次和水平,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观察,提出研究课题。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双城市第八中学李丹。在这学期开始之际,我有幸在忠植中学校参加了2013年骨干教师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 规范 明了和全面。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双城市第八中学李丹。在这学期开始之际,我有幸在忠植中学校参加了2013年骨干教...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下面是整理的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1 8月 日两天时间,在第二中学多 教室,我认真学习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2013年7月下旬,我参加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培训。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这次有幸凝听了湖北省教研室刘莉老师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的解读报告,固然只是一天半的时间,但收获很多。刘老师分别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的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等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