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案例。
1)案例题目。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2)主题背景。
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新课改强调:
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描述。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 怎么比呢?
生: 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必赢队: 5个 3个 。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 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快乐队共有10个,必赢队共有12个。
师(热情洋溢地)宣布:必赢队获得冠军。(必赢队欢呼起来。)
快乐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把快乐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必赢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 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快乐队。因为快乐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必赢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快乐队赢。
师:必赢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快乐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快乐队的最高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
总数÷份数=平均数。
本案例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吹气球比赛入手,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数不相等时,比气球总数不公平,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提出“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进而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队吹气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或平均数,但当吹气球人数不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4)问题**。
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本案例中“比较两队同学吹气球的水平”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这点,不能让数学凌驾于生活之外,应该让数学紧密联系生活。
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中我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到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要多做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样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
五)评价反思。
应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后,我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本案例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
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呈现方式不同。
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分析解答——总结规律——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在吹气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 教学反思。以前,自己也曾经上过这节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 总数 份数 平均数,规律出来以后,马上把它作为救命稻草,开始反复地 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
三年级平均数
1 张平在三年级一个学期的5次语文测试中分别得分是 求张平这5次测验的平均分。2 李飞同学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3分,后来英语考了92分,科学考了90分。他这4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3 数学小组一次测验成绩如下 求 这8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4敬老院里有6位老奶奶,平均年龄是75岁,有3位...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平均数 教学设计。作者 肖仕华。新课程 小学 2014年第08期。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例1。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用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