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恐龙》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发布 2020-05-26 12:48:28 阅读 943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运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识字重点:龙、亿、翔、站、部、移、秘。

2.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等方法理解本课“漫游、遍及、鞭长莫及、庞然大物”等词语。

3.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举数字等说明方法,并学习迁移运用课文描写恐龙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充分利用网络、图书等,自主收集恐龙的**、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简单了解。

2.大约两亿年以前,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一类数量巨大的爬行动物,它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恐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要交流自己已了解的恐龙知识。

设计意图:恐龙,学生十分感兴趣,但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为此,鼓励学生回家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伊始作交流,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在乐学的状态下开始读课文。

二、读通全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方法提示: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读课文或先读准生字再读通课文,或先读课文,遇到生字再读绿线中或田字格里的注音,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学习效果:

1)让学生自选自然段读课文,同时帮助学生及时正音。

2)按读音分类,帮助学生读准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课件出示词语)

型、猛、锋”是后鼻音,“漫、剑”是前鼻音,“齿、沼”是翘舌音。

匕”读bǐ,不要读成pǐ。

3)重点指导书写生字:本文中左右结构的字有5个,“亿、漫、猛、谜”左窄右宽,“剑”左宽右窄。上下结构的字有4个,写时注意上紧下松。

其中“畏”注意竖提的位置,下部左边不能多一撇。另外,“匕”字的一撇不能出头。

4)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哪些已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其过程多机械单调。此设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或先读准生字再读通课文,或先读课文,遇到生字再读课后的注音,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既给予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又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三、整体感知,学习首段。

1.先自由读课文,再同桌互相试着用“课文先写了……再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句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班上交流。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两亿年以前”体现了恐龙生活年代的久远;“大片大片的沼泽”“茂密的森林”体会到了当时的环境十分适合恐龙生存;“到处漫游”“遍及整个世界”体会到了恐龙的活动范围广、数量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有难度。为此,借助“课文先写了……再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句式帮助学生尝试归纳,使学生拾阶而上。

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完全让学生自己阅读体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交流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课堂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巩固生字新词。

五、板书设计。

20 恐龙。

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食物食草、食肉。

繁殖卵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恐龙教案

20 恐龙。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张赟。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 形态和生活习性。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合作 了解的种类和特点。2 了解的特点,初步感知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四 教材分析 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教案

20 恐龙。主备教师 王浩悦 年级组讨论 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与说明。内容 生字词语。说明 本节课要学的是生字词语,其重点是学会10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认清字形 记住生字 难点是理解词语,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借助词语手册弄懂含义,并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体会。二 教学目标与说明。...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恐龙》复习

苏教版三年级语下册 恐龙 复习。恐龙。一 听写词语并改错。一亿漫游吊桥剑龙轻型望而生畏凶猛牙齿匕首谜团茂密展翅高飞。二 多音字。处壳踏种。三 近义词。到处 处处如同 好像凶猛 猛烈。锋利 锐利照看 照料千奇百怪 无奇不有。四 反义词。坚硬 柔软凶猛 驯良细心 粗心。尚未 已经消失 出现。五 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