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
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
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
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展开”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答案:(2分)全幅的呈现。
细解: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词语有能指与所指之分,所谓词典义,就是能指,“展开”的意思是“铺开”;还有所指,在语境中具体指的就是整幅绘画平铺在人们面前,全幅图画完全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要点上来看,“展”(“全幅的”)1分,“开”(“呈现”)1分。
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案:(3分)答案示例: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静态空间占有的内容,引出下午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细解: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要求分析这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中国文章学上“结构”的概念,主要指的是谋篇布局上的,即段落、语句之间的衔接、照应。所以判断句子的作用,需要看该句前后的句子、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而要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前提是理解、概括前后文字的内容。
从前后段落的内容来看,这个句子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们形成这个判断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分析”——要注意题干上的答题要求。“承”是什么意思?
“启”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里的什么内容(“空间”)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内容(“空间”)?又有什么内容(“时间”)开启了下文的阐述文字(“时间”)?
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案:(2分)卷轴的形制使**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细解:(2分)考点: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需要对文本内部文字进行分析。即以一个段落为例,需要对段落内部文字进行分类,简而言之,只要是要求“概括”,首先要做的恰是“分类”。这个段落里,有一个词很关键,它将这一个段落分为两层,这个词就是“具体而言”。
下文是对上文的“具体解释”,这就意味着抽象的道理在上文。那么,“上文”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长句子,我们可以做些缩略,即提取主干;提取的过程中不能丢失信息,特别是关键信息。
这里的关键信息有:⑴卷轴的形制,⑵长幅横式卷轴作品,⑶使**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在这样的意义上。
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
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abcd
答案:(3分)b
细解:考点:运用汉语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解答这类“衔接语句”的选择题,可以有四种办法:⑴比较选项,将选项分类,比如这里可以从左往右分类,第一处a、d相同,b、c相同;⑵观察句子之间的“顶真”,比如②、④两句“未来”一词的勾连;⑶分析几个句子的逻辑关系,第①句“在这样的意义上”,意味着前文是一般意义上的,后文是特殊意义上的,分析③、②句可知,这三句之间的关系是“藏——收藏的行为——所藏之物”,是一个演绎的过程;⑷观察前后文,看看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与相邻文字是否衔接、协调。这道题目难度不大,只要使用办法之一就可以完成解答任务,以后遇到复杂一点的“衔接语句”的题目,也许需要综合使用以上多种方法。
这道题目拓展了语法分析的考查视野。
5.下列对“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c.“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d.“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答案:(3分)b
细解: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看似“理解”这个词语,实则是理解与此相关的句子的意思。原文用的是“象征”,选择肢上用的是“暗示”,用“形象”来表征的,当然不是“明示”了。a项是偷换概念,原文是“区分趣味”,选择肢是“精神境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c项扩大了概念的外延,原文是“门外俗人”,选择肢是“人们”;d项,原文的意思是“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但是并不意味着有了“粉墙”就可以“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命题者混淆了阅读材料中的逻辑关系,这里混淆的是“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关系。“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无甲必然无乙,有甲并非必然有乙”。而“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有甲必然有乙,无甲必然无乙”。
偷换概念、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混淆逻辑关系都是社科类文本命制选择题的常用办法。
6.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4分)答案示例: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新颖(1分)。
文章从一般的卷轴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卷轴作品的分析,并对**过程作具体介绍;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以孙少述的诗句做类比、引用布迪厄的话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作者的看法。(3分)
细解:考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考的是写作特点: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这里有两个概念:
研究视角,阐述方法。视角,即观察的角度,那么,本文观察艺术品的角度是什么?文章的开头,就有介绍:
拓展到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而且聚焦到“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并且指出,“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什么文化精神?从后文看,主要是“收藏”与“阻隔”,涉及到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态度与文人趣味。
这是否新颖?文中也有表述: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
所以,从研究视角这一层面来讨论写作特点,应思考这么几点:研究角度是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
新颖之处何在?阐述,即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议**,或事理说明文(大多学术**都可以归为事理说明文的范畴),所以命题者使用了“阐述”这一概念,而不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而“阐述方法”应该更近于“说明方法”——这样说同学们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
比如,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对比与类比),引资料,等。在明确事理(“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以后,作者先是举例子(“一般的卷轴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卷轴作品的分析”),然后是作诠释(“对**过程作具体介绍”),第③段结尾作比较“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第④段是概括说明,第⑤段还是作比较,不过是采用类比的形式(“以孙少述的诗句做类比”),本段结尾处是引资料(“引用布迪厄的话”)。对于“孙少述的诗句”,同学们可能会答出比喻论证或打比方,从局部来看也有道理,不过从“阐述事理”这一角度来看,作者在这里不是仅仅说明“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这一道理,而是由此推理出艺术家、收藏家“趣味共同体”、文人名士“阶层身份表征”等文化精神特征。
所以,应该是回答“类比推理”更合适一些。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2023年高考上海化学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化学试卷。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ca 40 1.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关于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序数116b.中子数177 c.核外电子数116d.相对原子质...
2023年高考上海化学试卷
1 2011上海高考 下列离子在稳定人体血液的ph中起作用的是。a na b hco3 c fe2 d cl 2 2011上海高考 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6co2 6h2oc6h12o6 6o2可知碳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关于用二氧化碳生产肥料的评价正确的是。a 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抑制农作物营养...
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2017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 分。1.按要求填空。5 分 1 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 兰亭集序 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3 柳永 雨霖铃 中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 陆游 书愤 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