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 2020-05-18 20:31:28 阅读 3507

一、阅读80分。

1.(17分)阅读下文,完成(1)﹣(6)题。

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象、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者视野中的图象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

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

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象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

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1)第②段加点词“展开”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这样的意义上。

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

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abcd

5)下列对“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c.“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d.“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6)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2.(21分)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

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2023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2023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

”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

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

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

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

”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有删改)

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1)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

2)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4)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

5)第⑥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6)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3.(6分)默写:(任选6空)

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葭》)

2)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七则》)

4)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5)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6)思则有备, 。左传》)

7)何方可化身千亿? 。陆游《梅花绝句》)

8)如花美眷, 。汤显祖《牡丹亭》)

4.(8分)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3)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史弼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责曰:

“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

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

”济活者千余人。

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 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不对。

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旁曰:

“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昔人刎颈,九死不恨。”下廷尉诏狱,减死罪一等。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1 17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地图与理论模型。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 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 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 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 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 1 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卫灵公 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声声慢 3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 按要求选择。5分 1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