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4-01 12:40:28 阅读 8402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资料。

2.教师制作多**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

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

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课件中提供**(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3.生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图i-1,i-2,i -5**中的阳光下生长的小麦,捕食大马哈鱼的海豚,猎豹追赶羚羊等都是生命现象,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

“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②教师提问: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学生回答:

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教师提问: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学生回答: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教师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陈述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教师提问: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回答: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教师:

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学生:

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④教师讲述: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

请大家看图i-4 。学生讨论后组长回答: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教师提问:那么植物呢?

也是出汗、排尿吗?学生回答: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6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教师讲解:

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教师出示i-7种子的萌发和i-9在生长的蘑菇**,以及i-8破壳而出的幼鳄图,学生讨论。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说:

“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学生思考后回答。

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

⑦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例如,**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三)巩固练习。

多**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法和比较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找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进而找到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5)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三、生物能排初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六)作业安排。

教材课后练习题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学习难点:①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设疑启思。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学生**一则报道:2023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

教师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教师陈述: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二)讲授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出示思考题。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草被网罩起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以及学校的花园等,都是生态系统。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资料分析”,组织讨论。

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树桩腐烂是由那些生物引起的?腐烂的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吗?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外,还有那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生回答“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树桩腐烂是由于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细菌、真菌将树桩和苹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给植物重新利用,所以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以为,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无机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阳关、空气等。

2)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生态系统的组成**”。

3.食物链与食物网。

1)谚语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教师: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学生倾听,在教材上勾画概念。

2)组织活动“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并判断自己所写的食物链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讨论:

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通常怎样写食物链?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圈教学设计。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学设计。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实录。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学案。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第二节组织 器官和系统教学设计。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自主研学。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 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 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 生物学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 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 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 生物学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