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4-01 01:04:28 阅读 4373

课题备课人。

气温的变化。

丁大红。审核人。

课型新授课。

王桂玉。授课人。

课时序数丁大红。

授课日期。课标要求】

课标。通过读图,叙述世界气温变化。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解读。

教学内容分析:与。

教材本节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影响气温的因素,以选分析择题为主。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及其规律,以气温曲线图以读图题为主。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知识。

与生活的关系。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技能。

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过程。通过读图分析,认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初步学会阅读和绘。

与。方法制气温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价值观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原因。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原因。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课时。

班班通多**课件、等温线模式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学生回答:阴晴、风雨、冷热。(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引入: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设问: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气温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气温,气温怎么测出来?怎么变化?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引导小结:气温---大气的温度(注:补充说明大气的热量来自地球,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单位:摄氏度(℃)测量:气温计。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1和图3.12,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相互讨适当地引导、提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论、比较,老师也可。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 人教版 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基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 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 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

七年级地理亚洲教学设计

设计人 付静朱清清审稿人 付静。学习目标。一 知识目标 1.记住亚洲的地理位置 六个地理分区 地形特征 亚洲世界之最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知识。2.能说出亚洲人口特征和人口分布特征。二 能力目标。学会有效地运用知识,做到触类旁通。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三 情感...

七年级地理南亚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用电脑动画解决 同时为了引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