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

发布 2020-03-25 07:45:28 阅读 4820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1

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属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完成了从背景引入、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

─属性的分析、比较、综合,到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个概念教学的初始步骤.

二、设计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我在引例中的分析阶段,设计了两个体现概念的问题,以此展开活动。

.21和0.18这三个数中,哪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2)若n个数x1、x2xn权分别是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如何计算?

在得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后,在例题的处理中,就缺少有效的问题提问:在此处除了课本中的问题外,还应设计以下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

1)如果以四项测试成绩同等重要的标准进行招聘,你认为合理吗?

2)招聘口语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

3)比较两个问题的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认识。

4)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若在此课**现上述的问题串,围绕权的实际意义而设计,环环相扣,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在展示权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生成问题情景,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发深层次思考,体会权的本质属性。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2

在学完平均数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一个开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内容是三个同学三次的数学成绩:小明(第一次:

63第二次84第三次90)小红(第一次:82第二次78第三次80)小强(第一次:96第二次81第三次66)。

请判断这三个同学中,哪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比较好。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以下是同学们的一些想法。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学习成绩好,因为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上升。而小红的成绩没有上升,小强就更不稳定了,虽然他的平均分是最高的,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会一直往下降。

他说完后,我及时问同学们他是选择一个什么角度来判断的,同学们说出进步和退步趋势。有的同学按照平均分数来判断认为小强的成绩好,我也及时给予肯定。

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小红的三次成绩比较稳定……同学们越说积极性越高,思维越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甚至有的同学用到了其他比赛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比赛规则。我对同学们的各种想法都及时进行了评价和鼓励,并让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在数学和做人方面有哪些收获?如何评价自己、同学、老师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同学们认识到了对待一件事情,不要片面的去看,要从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3

平均数教学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总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

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在两个笔筒里放着7枝笔和5枝笔,让学生帮整理成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引出一个结论:

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所以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移笔”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小明的身高为127厘米,一天他来到一个池塘边玩,看见池塘边有个木牌,木牌上写着:这个池塘的平均水深为1米。小明看了高兴地说:

我在池塘里玩水一定不会淹死的?请问你认为小明的看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4

6月12日我执教三年级“平均数”第二课时。在教学时,我首先多**“丽丽分糖果”让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分比较方便。在新课时,让学生计算开心队和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时,我让学生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选择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其中有6个小组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在计算时,他们都觉得很困难,我提议他们可用另一种方法计算。只有一个小组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计算,而且能正确地计算出来。

我因此向学生说明:两种方法的特点,移多补少的方法只宜数据相差不大,而且份数不多。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比较方便,计算结果也准确,这个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和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之后我出了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效果也很好。整个教学可能时间控制得不够好,使学生练习的机会少一些。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5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可能我的讲解过于太多,关注学生太少,我想让学生答到我心中所想的答案后才会予以肯定的表扬,其实学生的回答中充满着闪光点,我应多关注,把整个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

三、评学――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我用了课本上的做一做、一组口算成绩成绩表来作为提升题,口算成绩表比较哪一小组的成绩好,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我们要求的是平均数,最后,我穿插了一些课外小知识,一些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平均数的小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听课反思

今天有幸到郑州大学参加 第六届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会 刚好是著名教师牛献礼老师讲观摩课,从他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牛老师讲的是四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 以记数游戏导入,在游戏环节不但台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听课老师也都积极记数,十位数只有两秒钟的显示时间,看谁记得多,并将记忆正...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 平均数 教后反思。平均数 教后反思。对于 平均数 这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从 小猫钓鱼 的故事导入,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故事还是能比较有效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并从题目中发现有效数学信息。大部分学生能抓住问题进行回答。但是做得比较不足的是 所出示的故事文字太多,这样学生在读这段文字...

四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平均数苏教版

平均数 案例反思。去年3月,有幸听了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浩强老师的一堂示范课 求平均数。听了后感触很多,很受启发。这是一堂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数学课,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 创设情境 课前口算。教师计时3分钟让学生在口算题单上口算,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按时完成。然后,教师宣布答案,生订正。二 统计各小组做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