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叶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3-12 07:01:28 阅读 9677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叶》专题》教学设计。

—倾听《绿叶的声音》

期待目标: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师:

(出示两幅**——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你认为贴切的标题,你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都行。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像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外,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像,使这两幅画面的美感增强了。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

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生:

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围绕话题: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专题:叶。—倾听《叶的声音》课堂实录。

一、导入,由画入诗。

师:在走进课本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

点击课件,出示两幅**:一幅秋天火红的枫叶、一幅风中摇曳的白杨树叶)

师:请大家任选两幅**中的一幅,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我为第一幅图配一个标题:霜叶红于二月花。生:我为第二幅**配的标题是:绿叶·蓝天。生:我为第二幅**配了一个标题:风中的白杨。

师:老师也为两幅**配了题目,第一幅借用《西厢记》里的一句唱词“晓来谁染霜林醉”,第二幅图,我为它配的题目是“掌声”。(点击课件,显示这两个题目)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的标题更有诗情画意。生:

“掌声”这个标题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白杨树叶在风中摇摆、发出的声音像人在鼓掌的情态。生:“晓来谁染霜林醉”,一个“醉”字,不仅表现了枫叶红艳艳的色彩美,还逼真地表现出枫叶的情态,并且透过这个“醉”字,我们仿佛还能体会到赏景人那份为美景所深深陶醉的心情。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标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二、初读“叶”之美。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领略到了诗情,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青勃走进绿叶的世界,一起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欣赏图画美。师:

请大家齐生朗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诗歌的美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生合作**后,推荐代表朗读。

生读:“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白杨树的掌声//莲叶上的雨滴”两段。

生读:“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寒风起时她的愤怒,——熏风来时她的欣喜。

”师:哪位同学能够点评一下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

生:他们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处理得都比较好,读得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生:他们在朗读时能随诗句的内容改变语调,如“白杨树的掌声”读得比较热烈,而“梧桐叶上的诗句”这一句就读得低沉、舒缓一些。

师:看来大家对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真是训练有素啊!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完后也请你们对老师的朗读点评一二。

师配乐朗读全诗。读完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

同学们的掌声似乎已经对老师的朗读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是老师还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生:老师的朗读全身心投入,很有感染力,真是太精彩了!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令我们身临其境。

师:老师之所以朗读得好是因为老师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三、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了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

选择一两句说说。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生:

从“童年的柳哨”这一句,我能感觉到诗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生:“寒风起时它的愤怒,熏风来时它的欣喜”分别表达了愤怒和欣喜之情。

生:“青春是它的音符,欢乐是它的旋律”这两句表达的是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和快乐的生活态度。

师:你们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很准确,说得都很好。四、想象“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就能从诗歌中寻找到画面。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激发想象呢?老师可以向大家介绍两种激发想象的方法(点击课件,显示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师:还是结合《绿叶的声音》这首诗来具体**吧。诗中有这么一句“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

丝”,你觉得这句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生齐:捻拨。

师:我们来认真咀嚼这个词,由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生:

我想到了绿叶用一种欢快的心情在迎接闪烁的阳光。师:老师是这样咀嚼“捻拨”这个词的。

(点击课件,显示:“捻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丝丝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清风拂过,枝叶婆娑,光影摇曳的动人景象。)师:

再来看诗中的另一句“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要对这句诗展开想象首先要清楚有关“青冢”的知识。生:

文旁有注释,“青冢”是坟墓的意思。师:不错,“青冢”是坟墓,但不是一般的坟墓,它专指汉代王昭君之墓。

昭君为了消弭战乱,平息民族间的纷争,颠簸万里,远嫁塞北。后人为了纪念她,在莽莽草原上为她筑了一座高大的坟墓,坟上植满苍翠的松柏。

师:有了“青冢”这个知识的积累,我们再由这句诗展开想象就轻松多了。

生:我想象到在塞北草原有一座高大的青冢,一阵风过,冢上苍松翠柏沙沙作响,是昭君在喃喃低语吗?她一定在诉说着对身后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吧。

生:我想到的是青冢上松涛阵阵,这松、这柏在向后人诉说对昭君绝世容颜的怀念,更是对昭君民族大义的深切缅怀。

师:你们对诗句中“思念”的理解和想象都很好。想不想看看老师由这句诗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点击课件,显示:莽莽草原上,王昭君的青冢已经矗立千年。高原的风又在追问冢上的松,松涛阵阵,向人们诉说着昭君回望故土时迷离泪眼中的眷恋,诉说着她毅然转身远去的背影,诉说着她在后人心中永恒的美丽。

)师:请大家自己创作,任选一两句诗,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并将你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各人先独立思考、独立创作,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各组将最佳作品推荐给大家,请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想象的画面。

生活动后交流。

生:我由“童年的柳哨”这一句生发了想象。放学路上,顽皮的小伙伴们唱着歌儿,蹦蹦跳跳地走着,有人随手从路旁的柳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含在口中,于是悠扬的笛声响起来了,柳哨吹出了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心情。

啊!多么令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生:读到“月夜的叶笛”我首先联想到很多写月的古诗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象到这样的画面:

漂泊异乡的游子,仰望皎洁的明月,思想之情油然而生,窗外,不知是谁在用叶笛吹奏一首思乡的曲子,月色中,这段婉转缠绵的曲子把游子的乡愁传送得很远很远生:生:

师:大家想象得真好。我从童年的柳哨里听出了快乐和纯真;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和悠远;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激情和活力;也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读出了寂寞和哀愁这些不正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诗歌中的“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再读“叶”之美。

师:有了对诗歌如此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充满激情地朗读。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想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到前面来跟老师合作朗读这首诗。你们最喜欢听哪两。

位同学跟老师一起读啊?

师读每一段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

师:这首诗借助叶地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六、读出美、感悟美、想像美。

师:下面请大家通过合作**来欣赏古诗《红叶题诗》中的美。

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生:合作**后交流。生:(有感情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和渴望。生:

我读一下我想象的场景。年轻的宫娥,粉面桃腮,却失神地望着飘零的红叶,她在想什么呢?一定在向匆匆的流水诉说深宫的寂寞和幽怨吧。

就让随波而去的红叶带走她与世隔绝的苦闷、带走她对自由、对幸福的憧憬吧!生:生: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不由得想起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能从这普通的叶子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学会“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师:课后请大家用我们课堂上**的方法,去阅读本专题的其他几篇文章,感受、想象“叶”之美。下课。

教后记: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我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我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我都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过程中,我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我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

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我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我对自己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我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改变的。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叶专题》教学设计

叶 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叶和诗歌的关系。2 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 合作 意识。3 使学生懂得运用 赋形抒意 的艺术方法描写景物。教学重点 1.学生 体会诗歌中的 赋形抒意 的写法。2.在描写叶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或独特感受。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写叶如何运用 赋形抒意 的方法。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海燕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理解象征 对比 拟人 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2 品味文章语言。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1 检查背诵情况。二 新授。在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面,即暴风雨 将来 逼近 即临 那么这节课让我...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3蜡烛。一 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2 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 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