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作业

发布 2020-02-28 04:56:28 阅读 2602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张妮学号 010110032

超越自卑体验崇高。

分析路遥**创作。

在路遥**世界里,其主人公在历史变革的潮流中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虽然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但仍然努力地创造着新的生活,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种浓郁的悲剧意识既与他的自卑情结有关,也与超越自卑所体验到的崇高美密切相连。徜徉于他的**世界里,灵魂受到了洗礼,心中总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这种体验迫使读者反思自身、体味人生、咀嚼生命。这也是路遥**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这种浓郁的悲剧意识,在透露出他内心自卑情结的同时,也向我们昭示着其主人公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乐观精神。

一、深沉的生命体验。

路遥**独特悲剧意识的形成,与他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其悲壮性的生命体验形成了他复杂的创作心理机制。痛苦的童年经历在他心灵上烙下了浓厚的自卑情结,再加上桀骜不逊的性格,左右着他的行动。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着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有些评论家曾谈到生活中的路遥,其实并不随和,相反有时还会给人以傲气的印象。这些都是表象,在他的内心深层潜藏着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

这或许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了一颗敏感的自尊心。”“过继”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父亲带着七岁的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他的大伯。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父亲回去——我那时只是个七岁的孩子,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远离了父母的关爱,造成了路遥情感上的缺失。

缺失性体验不仅给人带来痛苦,同时也会唤起个体的顽强意志,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作家的创作冲动,并最终促使他取得成功。路遥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过继”带给他的是忧郁和被遗弃的感觉。

这使他成为精神上的漂泊者。然而,当看到父亲渐渐远离的身影时,他却强忍住了泪水。因为在伯父那里,他至少还有书可读。

对路遥来说,生活是残酷的:卑微的出身、艰难的生存环境以及郁积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都让他倍感人生的艰辛。而为了心中奢侈的求知欲,这一切他都能默默地忍受着。

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在行为气质上,他与城市干部子弟都有许多差距。为此所遭受的人格歧视,在路遥的内心深处积淀为屈辱的记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注定要使他产生一种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孤独、压抑、怯懦与自卑,容易形成忧郁、内向的性格,即阿德勒所称的“自卑情结”经历了苦难磨砺的路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种种合理的愿望。

然而,事业的受挫、爱情的不顺和身体的欠佳,使他敏感的心灵变得早熟、复杂、内向和孤独。自卑又使他变得更加忧伤敏感,更富于幻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最终走向文学之路正是得益于他那长期的自卑情结所形成的内向、孤独和伤感的个性,同时也是他心理郁结的巨大能量的一种释放。

就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种自卑情结也是路遥产生创作灵感和非凡想象力的重要内驱力。自卑感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西方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

“要成其为人就意味着感到自卑,这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并不是懦弱或者异常的迹象,实际上,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每个人成就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项事业。”同时,他还指出:

“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出自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这与中国古人所说的“穷而后功”、“发愤著书”有相通之处。这种自卑情结也许更接近路遥心灵的真实与生命的真实。

但自卑感并没有击垮路遥,反而成就了他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人格。在谈到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事业的成功之间的关系时,路遥曾说过:“首先要有坚强的性格,性格也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我们不仅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

苦难让路遥很早就认识了生活,明白了“要活下去,只有靠自己”这一残酷的人生道理。一方面,他掩饰不住自己的自卑与凄凉;另一方面,优异的学业和过人的文采使他在自卑中有了自傲与自信。历经“文革”的磨难后,路遥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反思,终于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新的选择——再次用字符诠释生命之韵。

作为一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因自卑、压抑最终走向了自我超越的精神之旅。这自然投射在他的作品当中,如《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健强、《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和无法超越现实的无奈与苦涩。

但这种来自心底的自卑并没有使他们绝望,而是敦促他们在艰难的求索中寻找着自我的人生支点。在《在困难的日子里》中,当马健强带着全乡人的期望迈进那神圣的学府时,首先面对的是饥饿的压迫,接踵而来的是因贫穷而遭受的嘲弄和蔑视。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他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强忍着被城市文化排挤和拒斥所产生的痛楚。

在情感世界里,他因自卑而深埋那颗懵懂的心,极度贫穷的他从不敢奢望自己能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可贵的是,这种自卑感并没有湮没他的主体意识。他始终明白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和人格的清白是维护自己自尊、自信的唯一支柱。

难耐的饥饿使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此所受到的打击远远超出身体饥饿的千万倍。他因此不能原谅自己,与饥饿进行殊死的搏斗,最终夺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重新构筑起他受损的精神支柱。在《人生》中,在高加林身上,自卑与自尊的心理情结流露得同样明显。

当他从教师的职位上被挤下之后,心中一片茫然。迫于生活的压力,在母亲的嘱咐下进城卖馍。其内心深处也透露出深深的自卑:

既羞于开口,更怕碰见以前的同学。生活的磨难、事业的受挫,更加深了他的自卑情结,形成了他那复杂的性格。在情感世界里,他痛苦地挣扎着、徘徊着,最终演绎的却是爱情的悲剧。

高加林所拥有的知识,是他自尊自强的支撑。然而,从逆境时的萎缩、自卑到顺境时的狂妄、自尊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他复杂的性格内涵。这也使他更为丰满的形象闪现着耀眼的风采,高加林也因此成为路遥笔下的典型人物。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童年也经历过饥饿的压迫,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这种自卑在他与田晓霞的恋爱中表现得极为真切。孙少平固然为这种超越世俗的爱情而陶醉着、幸福着,但他那潜意识中无法控制的自卑感却成为他永远难以卸下的精神重负。

路遥笔下的主人公那既自卑又自尊的心理,也是作家本人心灵和情感的间接流露。路遥对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挣扎进行了层层剖析,从而揭示了那一代人痛苦的心路历程。路遥作品中人物所遭遇的悲剧,既是路遥对现实悲剧性的关注,也是对悲剧性现实的把握。

二、超越自卑,向往卓越。

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表现出不屈服于命运,努力超越自卑追求卓越。路遥以“反诌”式的体验将其痛苦的经历提升为独特的艺术体验,以孜孜不倦的创作态度和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实践着他对自卑的超越。苦难的生活既练就了路遥顽强的拼搏精神,也使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

在创作中,他有着强烈的挑战意识。路遥说过:“任何独立的工作。

都是一种挑战”,“这不是狂妄,是释放自我能量的方式。”

面对改革文学的大潮,他执着地思考当代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困惑。当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泛滥之时,他却坚守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路遥创作中的每一次飞跃,似乎都意味着对“权威”的挑战,对内心自卑压抑的反抗。

这些成就了他的两部力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路遥对自卑的超越和抗争还转化为自立和自强,在创作实践中表现为不断树立新目标以实现艰难的超越。

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再到《平凡的世界》,他的艺术技巧日渐成熟,人物形象也越发丰满。孙少平在超越农村文明的道路上比高加林更加理性,是以惜别的方式告别农村文明。这是路遥对城乡文明交融的方式和途径所进行的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

自卑与自尊、感伤与韧性等多种因素,构筑了路遥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路遥把自己复杂的精神世界投映在主人公身上,谱写了一曲曲“悲剧交响乐”。在那些肩负着生活重负却努力创造着新生活的普通人物身上,蕴含着浓郁的悲剧意识。

高加林虽然生于农民家庭,但他有机会接受知识的启蒙。高考落榜后的他回到了农村,身为农民子弟,父辈的言传身教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性格。但知识之窗的开启使他不再安于农村的沉闷和寂寞,极力向往城市的现代文明。

然而,事业的受挫和爱情的游移,迫使他在生活的汪洋里艰难地挣扎。同样,生活的贫穷和出身的卑微,也使孙少平过早地体味到人世的辛酸和无奈。他虽然热爱着养育他的土地,可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的他,毅然决定背井离乡。

在城市,他颠沛流离,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艰难的历程和底层身份使他自卑,可觉醒的灵魂和不屈的性格。

又造就了他的自尊和自重、诚实和热情,促使他在苦难中顽强地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书期间,他坚持每天看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他眼界开阔,超越农村,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这是他追求知识、超越自卑、摆脱无知、向往睿智人生的自觉追求。在爱情的世界里,他把炽热的情感倾注在活泼开朗的田晓。

霞身上。然而,一个是常年躬身于百米煤窑的矿工,一。

个是活跃在省报的记者,巨大的鸿沟横在他们之间,注定他们只能成为精神上的伴侣。最后,田晓霞的殉。

职使这颗苦水浇灌的玫瑰过早地枯萎,美好的爱情理。

想被击得粉碎。

“凡是悲剧都生成于两种理想的冲突,例如,做忠。

臣的往往不能同时做孝子,做孝子的往往不能同时做。

忠臣。“人生活在一个不能用人的希望和欲望来解释。

的世界。”同时,人的生命不是简单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是与社会关系、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的。路遥以社会转型期为大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绚丽的悲剧主人公形象。

在《人生》中,偶然的机缘主宰着人生的命运。可以说,偶然在一瞬间将高加林的命运翻了个。高加林的命运悲剧远远超越了平面维度。

诚如路遥所言:他包含了“诸方面的复杂因素”,“带有一种复杂的色调”。的确如此,高加林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几乎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情绪共鸣:

同情、谴责、忧伤、抑或是沉思和启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曾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尽量使他的心变得坚硬,并且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

不要反顾!不要软弱!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

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尽管巧珍在他生活的谷底给予他极大安慰,最终他却为着他那个人主义的理想和奋斗弃之而去。他的这种选择并不是偶然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很难说这种愿望不合理。

因为他毕竟掩藏着对因徇守旧生活方式的反抗,但可悲的是他不该蔑视孕育着他生命的土地。土地就像高加林的亲人,疏远了对土地的感情,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之“根”。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分手,标志着他同“土。

地”的最后决裂。当他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别人的基础之上,为了个人主义的奋斗而不惜把道德、社会责任都踩在脚下的时候,他心中那“希望”的灯火便成为邪火,既灼伤了别人也摧毁了自己。与高加林的排他主义与攀爬之心相比,孙少平身上呈现出更多的是保尔般的坚韧。

不甘农村寂寞的他渴望城市文明的气息。虽然这种努力一再受挫,但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生命憧憬,是对农村文明的某种超越。在孙少平的人生轨迹中,没有高加林式的认真向上攀爬的迹象,他一直都平静地潜行在生活的底层,他的兴奋点显然不在个人的奋斗上,缺少了高加林式的奋斗激情和戏剧性。

然而,读者透过他那平淡的人生,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内心世界像哲人一样深邃、充实。不管他做什么,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的精神游历始终都未曾停止过。整部**几乎就是他善行的体现是其精神的求索。

他的内心世界也日趋完善,犹。

如神明走向炼狱。这是路遥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虽然衣衫褴褛犹如乞丐,但内心世界却纯洁、高贵得犹如诗人一般。

从高加林到孙少平,路遥显然越来越想超越“活着”本身的辛酸和卑微,着意挖掘人生的诗意。这既是创作主体人格日渐确立与艺术审美理想日趋成熟的表现,也是作家生命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一旦拥有对自身能力有限性的痛楚认知,也就明白了人类生活的难题。

人的自由限度是难以**的,人的结局也是不可预知的,人只能一味地向前走。生存的真实困境和内在的矛盾状况迫使个人醒悟。“只有人认识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才能为自己的生存状态定义,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纯粹的幸福体验。

”它带给世人的是。

一种茫然凝思的美感,像星空那样美丽存在,让我们能够抬头仰望,默默地感受、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崇高的悲剧意蕴。

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感染了。

广大读者,激励着青年追求人生的辉煌。路遥将其笔。

下的主人公置于苦难的人生历程中,反观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苦难意识,使人物的生命意志在失败和失意中得到展现,使人生的价值得以部分实现,从中体验到生命的崇高美。路遥**的悲剧性结局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产物,更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所致。作家不仅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更生动地向读者昭示了深刻的时代问题和人生困境。路。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授课计划。第一讲导论柏拉图的灵感论。第二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异化理论 手机 第三讲全球化理论 含泪活着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非诚勿扰 第五讲精神分析批评 张爱玲 第六讲叙事学 今日说法 第七讲结构主义批评 倩女幽魂 金陵十三钗 第八讲解构主义批评 同上 第九讲后现代主义批评 罗拉快跑 ...

文艺心理学

一 名词解释 归依体验文学语言法则简答题 二 简述高峰体验及其特征1 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2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4 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包含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理解其内涵与关系的?5 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与超越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结业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8级。姓名王文剑。学号 2084050071 时间 2010 12 23 1.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的异同。弗洛伊德与荣格两个心理学方面的泰斗式人物。弗洛伊德的理论曾给荣格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他在一九一三年以前,一直在大学里讲授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