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心理学》作业题参***。
绪论:一、什么是法律心理学。
答:广义的法律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行为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狭义的法律心理学是指研究刑事法律行为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
二、法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广义的法律心理学主要研究刑事法律行为的心理学问题、民事法律行为的心理学问题、行政法律行为的心理学问题,狭义的法律心理学犯罪行为的心理学问题、侦查审讯的心理学问题、诉讼审判的的心理学问题、罪犯的心理学问题、犯罪**与预防的心理学问题。
第一章挫折——攻击理论。
一、什么是挫折?引起挫折的原因有哪些?
答:1.概念:是指个体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其目标不能实现时所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2.原因:(1)外界条件的限制或阻碍;(2)自身能力的不足;(3)目标定位过高;(4)自身承受力较差。
二、什么是侵犯?侵犯行为有何特点?
答:1. 概念:侵害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标的行为。
2. 特点:(1)以伤害他人为目标:
是一种故意行为,不论对方是否受到了伤害;(2)既包括伤害,也包括心理伤害;(3)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侵犯行为,还必须考虑侵犯者与被侵犯者的角色等社会评判标准。
三、挫折——侵犯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
答;挫折——侵犯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诱发人的愤怒和焦虑导致侵犯行为;认为挫折和侵犯之间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有挫折必有侵犯。
四、试述挫折引起侵犯的机制。
答:1.挫折的强度;2.个体对挫折的认识和理解;3.社会习得的抑制;4.诱发侵犯行为的刺激信息。
五、挫折——侵犯理论认为诱发犯罪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诱发犯罪的内在因素:
1. 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 社会化方面的缺陷:一是习得了侵犯行为,二是个性存在缺陷;3. 挫折感过分强烈。
二)诱发犯罪外在情境。
1. 受他人侵犯;2. 拥挤;3.
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4. 容易造成伤害的物品;5. 躁乱的群体气氛;6.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7. 竞争的影响。
第二章**心理与犯罪。
一、什么是**心理?划分常态心理与**心理的标准有哪些?
答:**心理是指离开正常范围的人的心理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包括人的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划分常态心理与**心理的标准有:
1. 经验标准。
2. 社会适应性标准。
3. **症状标准。
4.统计学标准。
5.心理测验与实验标准。
二、什么是病态人格?病态人格有何特征?
答:病态人格又称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即个性在发展上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病态人格的特征有:
1.生活早期即显露病态。
2.激惹性高,冷酷无情。
3.智能良好,无意识障碍。
4.自知自制力差,缺乏深思熟虑和明确的动机。
5.相对稳定,难以矫正。
三、常见的易于犯罪的**人格类型有哪些?
答:常见的易于犯罪的**人格类型有:无情型、情感型、爆发型、癔病型、偏执型、意志薄弱型、怪癖型等。
四、病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答:动机的偶然性;违法目的不明显性;自我保护性差;较少造成**或其他严重事件,目的不易实现。
五、什么是性**心理?性**心理有哪几种?
答:性**心理是指寻求性欲的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的异常。
性**心理有两大类:一类是性欲满足对象倒错或**,另一类是性欲满足方式倒错或**。
六、什么是精神疾病?
答: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疾患,是指由于人的大脑机能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不能保持对现实恰当接触的疾病。
七、精神疾病者违法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答:1.犯罪行为的受害者以病人亲属为主。
2.手段残忍,行为后果十分严重。
3. 作案动机模糊不清或异常离奇。
4. 缺乏自我保护。
5. 作案后对惩罚多无畏惧。
第三章社会学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失范?社会失范论认为适应社会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社会失范是指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规范失调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提供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出现断裂和脱节。
适应社会的五种方式。
1. 遵从:是指接受传统的文化目标并用制度性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
2.创新:创新是指使用社会所不允许的新的手段来实现目标的社会适应方式。
3.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指通过降低或放弃目标,以便通过使用社会认可的制度性手段来实现目标的适应形式。
4.退却主义:退却主义是指有意识地拒绝社会中的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疏远社会,退出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方式。
5.造反:造反是指个人用新的价值观来取代现行社会的价值观的适应方式。
二、社会失范论提出了哪些控制犯罪对策?
答:1. 增加竞争的机会,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可得到的合法手段;2. 减少人们的欲望,以便目标与手段更容易统一。
三、社会控制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哪些?
答:主要观点有:
1. 个体受到的约束越多,犯罪的可能性越小;个体受到的约束越弱,越容易犯罪。
2. 约束因素有内部外部两方面的抑制因素。
3. 犯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强迫而产生的。
四、遏制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基本观点有:
1. 人类行为是能够也应当通过遏制手段加以束缚的。
2. 犯罪行为是各种诱发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3. 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遏制系统的强度和犯罪诱因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五、试述标签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答:标签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1. 任何行为从固有性质来看都不是犯罪,行为的犯罪性质是由法律规定的。
2. 犯罪的定义是由有权势的群体的代表,为了它们的利益而强制使用的。
3. 一个人并不会仅仅由于违反法律而成为犯罪人的。
4. 把人们分为犯罪人和非犯罪人的做法,是与常识和经验性证据相矛盾的。
5. 尽管许多人都同样地违反了法律,但是只有少数一些人因此而被逮捕。“逮捕”的行动引起了贴标签的过程。
6. 由于法律实施中使用的制裁是针对整个人,而不仅仅是针对犯罪行为的。
7. 刑事制裁也因犯罪人的其他特征的不同而有区别。
8. 刑事司法活动是以这样一种刻板观念为基础的,即犯罪人是一种被社会遗弃者。
9. 面对公众谴责和坏人的标签,犯罪人很难保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
六、什么是文化、亚文化、犯罪亚文化?
答:1.文化的概念:文化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物质文体上的具体化。
2.亚文化的概念:亚文化(又翻译为“次文化”、“副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独特内容的文化。亚文化通常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指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体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二是指由遵从于这些不同于主体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3.犯罪亚文化的概念:特指在社会文化体系中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具有与社会主导文化不同或者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七、试述差异交往论的主要思想。
答:差异交往论基本思想包括:
1)犯罪行为是学习得来的。
(2)犯罪行为是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与他人相互作用而习得的。
3)犯罪行为的学习的主要部分产生在关系亲近的团体中。
4)学习犯罪行为的过程包括:学习犯罪技术;学习犯罪的动机、欲望、合理化辩解等特定的心态。
(5)动机和欲望的专门定向是通过对法律的正反两方面的解说而学会的。
(6)个人变成犯罪者,是因为助长犯罪的解说压倒了抵制犯罪的解说。
(7)差别交往在频率、持续性、优先性和强度方面互有区别。
8)动机本身并不被认为是犯罪的原因,个人的犯罪行为只能在与持有犯罪观念的人交往过程中学习到犯罪的观念之后才会发生。
八、试述团伙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主要观点有:
首先,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青少年渴望改变自身的地位,达到中上层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生活水准或目标。
其次,由于他们本身各方面的条件所限,使得他们很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与生活在中上层社会中的青少年相竞争。
第三,导致他们在学校或者社会的竞争之中,经常处于劣势,以致往往是以受挫乃至失败告终。
第四,由此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形成挫折感及社会适应困难的问题。
第五,他们为了解决社会适应的问题,便开始逐渐改变其自我观念及其价值结构,以克服他们所遭遇的困扰。
第六,因此而逐渐形成亚文化,亦即开始确认并归属于问题青少年这一特定的同类团体之中。
第七,他们这些被社会否认、抛弃和排斥的一群人,深深感到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解决面对的问题,因而便开始纠合起一批具有相同的命运及利害关系的人,组成帮派团伙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以期共同去解决面对的社会适应困扰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社会的偏差行为,甚至严重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
九、团伙亚文化有何特点?
答:团伙亚文化的特点有。
(1)非功利性。
(2)恶意性。
(3)否定性。
(4)多样性。
(5)即时享乐主义。
6)群体自由性。
十、试述文化冲突论的主要观点。
答:主要理论观点有:刑法是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冲突;遵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就必然会产生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
十。一、文化冲突的形式有哪几种?
答:文化冲突的形式有:1.基本文化冲突和从属文化冲突;2.外部的文化冲突和内心的文化冲突。
第四章侦查心理。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可如何分类。
答:1. 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分类: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界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肌体自身刺激,反映肌体自身某一情况的感觉。
二、什么是知觉?知觉有何特点?
答:1、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特征:(1)理解性;(2)选择性;(3)整体性;(4)恒常性。
三、什么是注意?什么是注意分配?什么是注意转移?
答: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
法律心理学
大学生犯罪心理初探。李伟 淮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安徽淮南232001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的频繁,各种不良思想也随之侵入,侵蚀扭曲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日益 社会化 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犯罪领域涉及盗窃 抢劫 赌...
法律心理学
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称法制心理学。它是介于法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法律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 它最初是以研究人的违法犯罪心理为起点的。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们的著述中涉及到犯罪的心理原因 犯罪者的个性特点 犯罪者的行为表现等与法律心...
法律心理学教案
08心理1w 08232107 刘翠英。一教学内容和课时。由张明主编的走向歧途的心灵 犯罪心理学的第二章之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犯罪生物学理论和犯罪心理学理论 课时 2课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 2.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理论能够清晰他们各自的生物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三个...